皂角刺
藤木类
皂荚刺,皂刺,天丁,皂角针,皂针,天钉,皂针,皂荚刺,天丁明,皂角针
  • 性味

    辛,温

  • 无毒。 《纲目》

    性味《纲目》

    辛,温,无毒

  • 辛咸,。 《医林纂要》

    性味《医林纂要》

  • 性温味辛,有小毒。归肝;肺经 《四川中药志》

    性味《四川中药志》

    性温,味辛,肺经

  • 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於痛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数据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数字化项目

    功效

    消肿托毒,排脓,杀虫,脓成不溃,疥癣麻风

  • 搜风拔毒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

    功效

    搜风,拔毒,消肿,排脓,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

  • 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本草图经》

    功效《本草图经》

    疮癣

  • 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功效

    引诸药上行,上焦病

  • 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功效

    痈疽,溃处

  • 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纲目》

    功效《纲目》

    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 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功效

    去风化痰,败毒攻毒,痘疮,化毒成浆

  • 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四川中药志》

    功效《四川中药志》

    风热疮疹

  • 扁桃体炎

    功效

    扁桃体炎

  • 消肿托毒排脓杀虫。属杀虫止痒药。

    功效

    消肿托毒,排脓,杀虫

  • 乳痈:皂角刺15克,真蚌粉9克。上药研细。每服3克,酒调下。 《仁斋直指方》
    皂角刺   酒调下  

    符方《仁斋直指方》

    乳痈

  • 产后乳汁不泄:皂角刺、蔓荆子各烧存性,等分为末,每温酒服6克。 《袖珍方》
    皂角刺   蔓荆子  

    符方《袖珍方》

    产后乳汁不泄

  • 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3克,温酒调下。 《熊氏妇人良方补遗》
     

    符方《熊氏妇人良方补遗》

    胎衣不下

  • 乳汁不足:皂角刺、王不留行各6克,黄芪15克,猪蹄2只。煎煮至肉烂,去药渣,吃肉喝汤。 《安徽中草药》
    皂角刺  

    符方《安徽中草药》

    乳汁不足

  • 鼻咽癌:皂刺和皂角树枝360克。煎汤至黄酒色,每日服3次,分2日服完。 《抗癌本草》
     

    符方《抗癌本草》

    鼻咽癌

  • 生於山坡林中或谷地、路边、沟旁、村舍旁的向阳处,多栽培。分布於我国南北各地。

    产地

  • 本品为主刺及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长3~15cm或更长,直径0.3~1cm;分枝刺长1~6cm,刺端锐尖。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切片厚0.1~0.3c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淡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气微,味淡。

    形态

  • 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棘刺。 药材商品包括主刺及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长3~15厘米或更长,直径0.3~1厘米;分枝刺长1~6厘米,刺端锐尖。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切片厚0.1~0.3厘米,常带有尖细的刺端;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淡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无臭,味淡。

    形态

  • 抗癌作用:1.体外试验,热水浸出物对JTC-26抑制率为50-70%。
    2.体内实验,对浊鼠肉瘤-180有抑制活性的作用。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60g/kg灌胃对肉瘤-180的抑制率为32.8%。

    药理

  • 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对肉瘤-180的抑制率为32.8%。

    药理

  • 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

    成份

  • 含黄酮苷、酚类、氨基酸、槲皮素、非瑟素、黄颜木素、无色花青素、棕櫚酸等成分。

    成份

  • 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为宜。

    加工采集

  • 完整的棘刺有多数分枝,主刺圆柱形,长5~15厘米,基部粗约8~12毫米,末端尖锐;分枝刺一般长1.5~7厘米,有时再分歧成小刺。表面棕紫色,尖部红棕色,光滑或有细皱纹。质坚硬,难折断。药材多纵切成斜片或薄片,厚在2毫米以下,木质部黄白色,中心为淡灰棕色而疏松的髓部。无臭,味淡。以片薄、纯净,整齐者为佳。主产江苏、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此外,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浙江、贵州、陕西、江西、甘肃等地亦产。

    签别

  • 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切片,晒干。

    炮制

  • 《本草经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宜忌

  • 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宜忌

  • 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皂角刺3钱水煎,早晚2次分服。观察10例,1例无效(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其余均在2~8日内治愈。大都在服药次日,体温及白细胞即下降至正常,自觉症状及扁桃体红肿减轻。

    临床应用

  • 用量3~9克,水煎服,外用适量,醋蒸取汁涂患处。用治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痈疽肿毒,脓未成者常与穿山甲同用。痈肿初起常加配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之类的中药,如金银花、甘草、乳香、没药等;若体虚脓成难溃者,配黄芪、当归托毒排脓,促其溃破。或单用与老母鸡同煮食。另治产妇乳汁停滞,配柴胡、白芷、漏芦、王不留行以通乳消肿。加米醋熬浓汁可外涂治顽癣。

    临床应用

  • (1)同属植物新疆皂荚GleditsiatriacanthosL.,其相应药用部分功效类同。

    备注

皂角刺 之 中药

皂角刺 之 方剂

皂角刺 之 药方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