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汇粹
简 介:收辑上至汉,下至元至清代医家医论、治法、治验,分门别类整理而成。卷一医论集,以阐述医理为主;卷二脉要集;卷三-八病能集,以内科杂症为主,兼及妇科及五官科、外科。纲目清晰,学术上宗法薛立斋、张景岳。
作者:
共 105 章节 19.28万+字数

诸痹门
张子和曰:痹之为状,麻木不仁,以风寒湿三气合而成之。故《内经》曰:风气胜者为行痹。风则阳受之,故其痹行,旦剧而夜静。世俗不知,反呼为走注疼痛、虎咬之疾。寒气胜者为痛痹。寒则阴受之,故其痹痛,旦静而夜剧。世俗不知,反呼为鬼忤。湿气胜者为着痹。湿胜则筋脉皮肉受之,故其痹不去,肌肉削而着骨。世俗不知,反呼为偏枯
痹则从外入,所受之邪各有浅深,或痛或不痛,或仁或不仁,或筋屈而不能伸,或引而不缩,寒则虫行,热则缩缓,不相乱也。
皮痹不已,而成肉痹;肉痹不已,而成脉痹,脉痹不已,而成筋痹;筋痹不已,而成骨痹。久而不已,乃舍其合。若脏腑俱病,虽有智者不能善图也。
凡病痹,其脉沉涩。其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
李士材曰:痹病初在外,久而不去,则各因其合,而内舍于脏。在外者祛之犹易,入脏者攻之实难。
治外者散邪为亟,治脏者养正为先。治行痹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分条治法,别列于左。
筋痹即风痹也,游行无定,上下左右,随其虚邪气血相搏,聚于关节,或赤或肿,筋脉弛纵,古称走注,今名流火防风汤主之,如意通圣散桂心散、没药散、虎骨丸、十生丹一粒金丹乳香应痛丸
脉痹即热痹也,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故 痹,肌肉热极唇口反裂,皮肤色变,升麻汤主之。
肌痹着痹湿痹也,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今名麻木神效黄 汤主之。
皮痹者,邪在皮毛,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宜疏风养血
骨痹即寒痹痛痹也,痛苦切心,四肢挛急关节浮肿五积散主之。
喻嘉言曰:痹症非不有风,然风入于阴分,与寒湿互结,扰乱其血脉,致身中之阳不通于阴,故致痹也。古方多有用麻黄白芷者,以麻黄通阳气,白芷行荣卫也,然入在四君、四物等药之内,非专发表明矣。至于攻里之药,从无用之者,以攻里之药皆属苦寒,用之则阳愈不通,其痹转入诸腑,而成危症者多矣。
朱丹溪痛风论曰:气行脉外,血行脉内,昼夜五十营,此平人之造化也。得寒则行迟而不及,得热则行速而太过,内伤于七情,外感于六淫,则气血之运,或迟或速,而病作矣。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于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滞,所以作痛
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治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然亦有数种。
东阳傅文年逾六十,性急作劳,患两腿痛,动则更甚。予视之曰:此兼虚症,当补血温血,病当自安。
遂与四物汤桃仁陈皮牛膝生甘草,煎入生姜汁,研潜行散,热饮三四十帖而安。
又朱宅阃内,年近三十,食味甚浓,性躁急,患痛风挛缩数月,予视之曰:此挟痰与气症,当和血疏气导痰,病自安。遂以潜行散入生甘草牛膝炒枳壳通草陈皮桃仁姜汁,煎服半年而安。
又邻鲍六,年二十余,因患血痢,用涩药取效,后患痛风,叫号撼邻。予视之曰:此恶血经络症,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经久不治,恐成偏枯。遂与四物汤桃仁红花牛膝黄芩陈皮生甘草,煎入生姜汁,研潜行散,入少酒饮之,数十剂而安。
张三锡曰:痛风即《内经》痛痹。但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经络,或在四肢,或在腰背,痛不可当,一名白虎历节风是也。大抵湿多则肿,热多则痛,阴虚脉数而重在夜,气虚则脉大而重在昼。
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如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宜南星半夏
如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宜四物汤防风羌活。如瘦人性躁急、肢节痛、发热,是血热,宜四物加酒炒黄芩黄柏。如肢节肿痛脉滑者,常用燥湿,宜苍术南星,兼行气木香枳壳槟榔,在下加汉防己
肢节肿痛脉涩数者,此是淤血,宜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及大黄微利之。如倦怠无力而肢节痛,此是气虚。兼有痰饮流注,宜参、术、星、半。
戴院使曰:臂痛血虚一症,血不荣于筋,或致臂痛,宜蠲痹汤四物汤各半煎服。若坐卧风湿所搏,或睡后手在被外,为寒邪所袭,遂令臂痛,宜五积散蠲痹汤乌药顺气散。审知是湿,蠲痹汤苍术防己三四分。
方约之曰:风、痿之别,痛则为风,不痛则为痿。经曰:痛则为实,不痛则为虚,曰风曰痿,虚实二者而已。东垣曰:气盛病盛,气衰病衰。何则?人之气血充实,而风寒客于经络之间,则邪正交攻,而疼痛作矣。人之气血虚弱,而痰火起于手足之内,则正不胜邪,而痿痹作矣。故丹溪先生曰:痿症切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盖以风为实而痿为虚也。曰散邪曰补虚,岂可紊乱乎?
脚气
张三锡曰:脚气委属湿热。《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又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盖脾主四肢,足居于下,而足多受其湿,湿郁成热,湿热相搏,其病作矣。是以先从气冲穴隐核痛起,及两足红肿,或恶寒发热,状若伤寒,是其候也。或一旬,或半月,复作如故,渐至足筋肿大如瓠者有之。古方名为缓风,宋元以来呼为脚气。原其所由,非止一端;有从外感而得者,有从内伤而得者。所感虽有内外之殊,其湿热为患则一也。凡脚气初起,其势甚微,饮食起居如故。惟卒起脚屈弱不能动为异耳。
风痹
薛立斋曰:手足不随,由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多者为风痹,其状肌肤尽痛。诸阳之经皆起于手足,而循行于身体,风寒之气客于肌肤始为痹,复伤阳经,随其虚处而停滞,与血气相搏,血气行则迟缓,故风痹手足不随也。
风邪淫旺,或怒动肝火,血燥筋挛,用加味逍遥散。脾肺气虚不能滋养筋骨,或肝脾血虚而筋痿痹,用六味丸。服燥药而筋挛者,用四物汤生甘草气血俱虚,用八珍汤
何《医林集要》等方,新刊《丹溪心法》附录,云若人大拇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证,宜先服八风汤、天麻丸、防风通圣散以预防之?不知河间云:风者,病之末也。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内中,亦非六淫风邪外袭,良由五志过极,心火炽盛,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拂郁,心神昏冒筋骨无所用,而卒倒无知也。治法当以固元气为主。若遽服八风等药,则反伤元气,适足以招风取中。医风先医血,此论得之经曰: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夫风搏则热盛,热盛则水干,水干则气不荣,精乃亡。此风病之所由作也。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