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简 介:成书于1750年。陈复正,字飞霞,广东罗浮人。曾从一道士学气功,并成为道士,同时行医,对小儿科尤其擅长,《中医古籍必读经典系列丛书:幼幼集成》为其代表作。全书6卷。
作者:清 陈复正辑订
共 96 章节 20.92万+字数

卷四 肿满证治
经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腹大,身尽肿,皮浓,按之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水病下为 肿腹大,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夫肿满之证,悉由脾胃之虚也。脾土喜燥而恶湿。因中气素弱,脾虚无火,故水湿得以乘之,而脾愈不运,则乳食凝而不化,停积于中,而肿满作焉。治肿者,当以脾胃为本,而以浮肿为标,斯庶几矣。若以消伐克削为能事,未有不致危殆者。
治肿当分上下,经曰:面肿者风,足肿者湿。凡肿自下而起者,皆因于风,其治在肺,宜发散之,参苏饮合五皮汤。肿自下而起者,因于肾虚水泛,或因于脾气受湿,宜渗利之。故仲景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五苓散防己槟榔
一身尽肿者,或胎禀不足,卒冒风寒,或因疟痢脾虚,皆能作肿。轻者胃苓丸,重者加味胃苓丸,当与末条参考。
小儿之肿在表者,头痛身热,此风寒在表。宜微汗之,五苓散少加麻黄葛根苏叶杏仁以发之。若身无热五苓散加肉桂膀胱气化,小便利而肿消矣。
水肿身热大便秘,小便赤涩烦躁口渴,以五皮汤作煎,送沆瀣丹微下之;阴水肿,身不热,口不渴身冷怯寒,二便自调,平胃散白茯苓草果木香藿香
凡肿证先起于腹,而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后归于腹者不可治。
小儿元气本虚,复遇大病之后,而浑身浮肿四肢冷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滑泄不思饮食。此阴寒之极,脾胃将绝,治肿之方俱不可用,惟以四君子汤青化桂炮姜砂仁白蔻,以救其脾胃,斯可矣。昧者但见其肿,不知元气之竭绝,而犹消导利水,复以舟车、禹功暨大戟芫花甘遂劫夺之者。此杀人之事,慎之戒之!
【入方】
参苏饮 方见卷三咳嗽门。
五皮汤 方见卷二伤湿门。
五苓散 方见卷二伤暑门。
胃苓丸 方见卷二伤湿门。
加味胃苓丸 即胃苓丸本方加后药。
头面初起,略加麻黄;作喘加桑白皮、杏仁小便黄赤木通;身肿加五加皮腹胀砂仁白蔻丁香枳壳脚冷不温加附子、上青桂、防己
平胃散 方见卷三疟疾门。
加味四君子汤 治脾败胃伤,阴寒作肿,多服自消。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一钱) 白云苓(一钱五分) 上青桂(八分) 黑炮姜(一钱) 西砂仁(一钱)白豆蔻(一钱) 公丁香(三分) 炙甘草(五分)
大枣三枚,水煎,半饥温服,以愈为度。
水肿简便方
小儿患肿,切须忌盐,盐助水邪,服之愈甚,必待肿消之后,以盐 过,少少用之。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难治,用红饭豆五升,水煮极熟,取汤四五升,温浸两膝之下,冷则重暖;若已入腹,以红豆煮汤,日日服之亦消,盖红豆之功,专于行湿利小便故也。
脚肿,掘杉木根切断,而内色红者为油杉,方可用,若切开白色者,不堪。以红根切碎,煎浓汤,将肿脚先熏后洗,一二次自消。又方,以红糟一大碗,加入生姜生葱,三味同煎汤,先熏后洗。
又治头面手足俱肿,用苦葶苈一两,隔纸炒熟,研细末,以大红枣蒸过,去复选肉,和前末,杵匀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七粒,白汤下,日三服,五七日则小便多,肿自消也。忌咸酸生冷。
伤寒湿肿,以羌活切片,莱菔子二味等分,同炒香取起,拣去莱菔不用,只以羌活为末。每服一钱,初日一服,二日二服,三日三服,效。
肿证气喘,男妇大小,肿因积得,既取积而肿再作,小便不利。若再用利药,性寒而小便不通矣,医者至此束手。盖中下二焦气不升降,为阴寒痞隔,水遂凝而不通。用熟附子三钱、生姜二钱、沉香三分,同煎浓汤,冷服;大人附子一两、生姜六钱、沉香磨浓汁,以附姜汤对服。不拘服数,以愈为度。
身面浮肿坐卧不得,取向东桑枝烧灰淋汁,煮红豆数升,每饥即食之,不得别饮汤水。
水肿本于脾虚不能制水,水积妄行而为肿,当以参、术补脾为主,使脾气实,则能健运而水自行,切不可下。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