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简 介:成书于1750年。陈复正,字飞霞,广东罗浮人。曾从一道士学气功,并成为道士,同时行医,对小儿科尤其擅长,《中医古籍必读经典系列丛书:幼幼集成》为其代表作。全书6卷。
作者:清 陈复正辑订
共 96 章节 20.92万+字数

乳子伤寒证治
幼科谓小儿八岁以前无伤寒,不知此语出于何经?夫寒风暑湿燥火,为六气政令,乃阴阳代谢之机,岂伤人之物?只因人之脏气不足者,各从其类而翕受之,因其偏受而致病,所以谓六淫之邪,其来自天,决无择人而入之理。今谓小儿八岁以前无伤寒,不知寒邪不伤八岁以前之几乎?抑八岁以前之儿不受寒邪之伤乎?若谓八岁以前天癸未足,则八岁以后天癸仍未足,则应云十六岁以前无伤寒,又何独以八岁为言哉?夫癸肾内藏真阳,与膀胱为表里,今癸水真阳未足,则王水清寒,故寒邪之来,各从其类,竟趋太阳寒水之经,以寒召寒,诚莫能御,所以小儿伤寒为最多。今谓其无伤寒,不几令小儿之病伤寒者,束手待毙,皆死非命乎!非小儿伤寒,因其荣血未充,易于生热,治之不当,即变而为痉。幼科指为惊风者,即此是也。然小儿伤寒,贵于急治,但不宜发表,由其肌肤薄,腠理疏,恐致汗多亡阳。若能于初起之时,即为解肌,祛其表邪从外而出,则必无变痉之虞矣。
或曰:伤寒同一病耳,而乳子与小儿治各有异,何也?曰:乳子筋骨柔脆,不耐伤寒,初入太阳,即人事昏沉浑身壮热,筋脉牵强。医不详辨,误认惊风,其祸立至。所以乳子伤寒贵于急治,故辨证不繁,用方宜简,若迁延时日,则无力耐之矣。是以与小儿之传经论治者,缓急不同。
其证初起,男体重,面黄而带惨色,女面赤而带惨色,喘急恶寒,口中气热,呵欠顿闷,项急者是也。
恶风寒,心偎藏其身于母怀者,是藏头伏面,此谓表证。可与解肌桂枝防风汤。
恶热,出头露面,扬手掷足烦渴便秘,掀衣气粗,是为里证,略疏通之,小柴胡汤大黄,中病即止。
如头额冷,手足冷,口中气冷,面色暗淡,大便泻青,此为阴证里虚。当救其里,宜理中汤。
大热大渴自汗,此表里实热,宜和解,柴胡白虎汤清之。
又有先伤风寒,后伤饮食,或先停饮食,后感风寒,名夹食伤寒。其证壮热头痛嗳气腹胀大便酸臭,留连不解,大柴胡汤下之。体素弱者,猩猩散。
【入方】
桂枝防风 治半周一岁以至三五岁幼儿,伤寒初起恶寒发热,体重面黄,或面白喘急,口中气热,呵欠顿闷,速以此方解散肌肉之邪。此方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不致过汗亡阳,为幼科解表之第一方。
嫩桂枝(一钱半) 杭白芍(二钱) 北防风(一钱半) 老生姜(一钱) 大红枣五枚炙甘草(一钱)
上作一剂,水煎,热服。有痰,加北芥子一钱;有呕吐,加陈皮半夏各一钱;热多,加柴胡一钱;胸紧气急,加枳壳桔梗各一钱。
小柴胡汤大黄小儿里热恶热,出头露面,扬手掷足烦渴燥粪,掀衣气粗,微利之。
官拣参(七分) 北柴胡(一钱半) 片黄芩(一钱) 法半夏(一钱) 炙甘草(五分) 锦庄黄(一钱)
生姜三片,红枣三枚为引,水煎,热服。
理中汤 治阴证里虚,头额冷,手足冷,口中气冷,面色暗淡,大便泄青。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二钱) 炮姜炭(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
大枣三枚为引,水煎浓,凉冷服。
柴胡白虎汤 治表里皆热,大热大渴自汗
官拣参(一钱) 熟石膏(二钱) 净知母(一钱) 北柴胡(一钱) 炙甘草(一钱)
合一剂,用早粳米一撮为引,水煎,热服。
大柴胡汤夹食伤寒,其证壮热头痛嗳气腹胀大便酸臭,延绵不解。
北柴胡(一钱五分) 锦庄黄(一钱) 法半夏(一钱) 赤芍药(一钱) 小枳实(一钱二分)
生姜三片,大枣一枚为引,水煎。热服。
惺惺散小儿真元不足,气血怯弱内伤外感,热不能受。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一钱五分) 白云苓(一钱) 白芍药(一钱) 芽桔梗(一钱) 天花粉(一钱,酒炒) 北细辛(五分) 正川芎(一钱) 北防风(一钱)
生姜三片,红枣三枚为引,水煎,热服。
小儿伤寒类治
(出程凤雏《慈幼筏》)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帝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小儿八岁以后,气血充足,经脉完固,伤寒大人同治。仍自表达里,先皮毛,次肌肉,次筋骨、肠胃,丝毫不爽。
其始也,先从太阳寒水一经,有恶风恶寒头痛脊强等证。寒郁皮毛,是为在表。脉浮无汗伤寒麻黄汤发之,得汗而解;脉浮有汗伤风,以桂枝汤散之,汗止而解。
〔疏〕太阳经在最外一层,故邪入皮毛,即先伤之。皮毛不能传变,由太阳之络脉传入本经,而后内入诸经也。邪客皮毛,即玄府闭(汗孔也)。人身脏腑之气,无刻不与外气通,通故和畅;玄府闭则内气不能发泄而生热,非风寒能变热也。此时但发其皮毛,玄府开而邪随汗散矣。麻黄桂枝汗皮毛之方,非解中之药也。若表不解,热积而日甚,从本经反而之内,及各经之井荣俞合交会之处,则热传于他经,而各经并见矣。(经脉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入为合,十二经脉莫不皆然。)
太阳既罢,无头痛恶寒,脉又不浮,为表证罢而在中,乃阳明少阳之间。脉不浮不沉,而在乎肌肉之间,皮毛之下。然有二焉:若微洪而长,阳明脉也,外证鼻干不眠,用葛根解肌脉弦而数,少阳脉也,外证胁痛、耳聋口苦寒热往来,以小柴胡汤和之。盖阳明少阳,不从标本,从乎中治。若有一毫恶寒,邪尚在表,虽入中,还当兼散邪。
〔疏〕肌肉不能传变,肌肉之中皆经络也。经络谓之中,里则脏腑,表则皮毛。脏腑之气血,惟经络传达;外邪壅热,亦惟经络传变。故阳明少阳皆从中治。中者,经病也,非胃与胆病也(阳明属胃,少阳属胆,皆外之经络受病,非内之胃与胆病也。)经病用和解,必由汗散,然非开发皮毛之法矣。盖邪初客表,经中阴津受伤,但启其毛窍而汗自通;及热传中经,血液燔灼,窍虽启,而汗为热隔,不能外达。庸工不知,尚用风热之药,以发其表,益助热而耗阴,汗源干涸,究竟不得汗而毙者多矣。仲景和解只清解热邪,而津液自存,阴汗既充,涌出肌表,而外邪自然焕散。此养汗以开玄府,与开玄府而出汗者,迥乎不同也。
邪在阳明解肌邪在少阳则和解。然病犹未退,既为传里实热,脉不浮而沉,按之筋骨之间,所谓阳明胃腑病也,与经病不同(阳明经病已罢,至此传入于胸中之胃腑矣。)若脉沉实有力,外证不恶风寒而反恶热谵语大渴,六七日不大便,皆肠胃燥实致之,轻则大柴胡汤,重则三承气,大便通而热退矣。
〔疏〕热邪入里,驱出为难,故就大便通泄,从其近也。得汗而经邪从汗解,非汗为害,而欲驱之也。便矢而腑邪从矢出,非矢为难而欲攻之也(矢与粪同。)医不察此,但知消克泻下之法,始终禁绝饮食,求一便矢为能事,殊可笑矣!
寒邪直入三阴之经,名曰直中。乃三阳主气衰,无热拒寒也。故初起手足厥冷,或战栗蜷卧,不渴,或腹痛呕吐泄泻,或口吐涎沫,面如刀刮不发热脉沉迟无力。此不从阳经传入同治之例,更当外证何如。轻则理中汤,重则姜附汤、四逆汤治之。
〔疏〕伤寒者,由皮毛经络而后入脏腑。初虽恶寒发热,而终为热证,其人必素有火者;直中脏腑,始终恶寒而并无发热等证,其人必素无火者。一则发表攻里,一则温中散寒,两途判然明白。证有反常者,如发热面赤烦躁,揭去衣被,饮冷脉大,非阳证乎?然投凉药而死者,何也?内有伏阴也。切其脉,不论浮沉大小,必指下无力,按之筋骨之间皆然,甚者服一切茶汤及药皆吐,此阴盛格阳,乃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证。仲景将传经、直中并论,正谓有阴证似阳,阳证似阴耳。如太阳证头疼发热,当脉浮而反沉,又似少阴矣,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证脉沉,应无热而反发热,又似太阳矣,须用甘草干姜附子汤。阴证四肢厥逆,而阳证亦有厥逆,此四逆汤与四逆散不同也;阴证下利,阳证亦有漏底,此理中汤与黄龙汤不同也。
伤寒总括五法
一曰发表,其证脉浮发热身痛恶寒,脊项强气喘咳嗽头痛四肢拘急,口舌和,脉不沉,口不渴大小便如常,方主麻黄桂枝、青龙之属;一曰解肌,脉尺寸俱长,目痛鼻干漱水不欲咽,方主葛根汤,升麻葛根之属;一曰和解,脉不浮不沉,往来寒热呕吐胁痛,胸前胀满耳聋头汗盗汗目眩口苦,方主小柴胡、大柴胡之属;一曰攻里,脉至沉而有力,潮热恶热腹痛下利转失气,手足心腋下有汗出,咽干齿燥,目不明,谵语发狂小腹满,下利黄水不得眠小便多,自汗;外证头痛发热俱罢,方主白虎、小承气、六一、顺气之属;一曰救里,脉沉无力,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四肢厥冷呕吐清水涎沫,背恶寒,蜷卧多眠,囊缩,爪甲青,吐蛔干呕舌卷,手足拘急,身体痛如被杖,方主理中、四逆、真武、白通之类。
【入方】
麻黄 治太阳经寒伤荣,发热无汗恶寒
净麻黄 嫩桂枝 光杏仁 炙甘草(各等分)
水煎,热服。得汗而解。
桂枝 治太阳经风伤卫,发热自汗恶风
嫩桂枝(一钱五分) 杭白芍(二钱) 老生姜(一钱五分) 大红枣五枚炙甘草(一钱)
水煎,热服。仍得微汗,不可大汗
大青龙汤 治太阳证见风脉。
净麻黄 熟石膏(各三钱) 嫩桂枝(一钱) 光杏仁五枚炙甘草(四钱) 老生姜(一片) 大红枣(一枚)
水煎,温服。惟恐汗多
太阳证而见风脉,是有头痛身热无汗恶寒,但脉不紧而缓,为伤寒中风之候,故合麻黄桂枝用之。风寒外盛,则人身之阳郁为内热石膏所以加也。曰大青龙,言其行云致雨之速。然苟不善用,则亡阳之祸,变为筋惕肉 矣,可不慎哉!
小青龙汤 治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
净麻黄 嫩桂枝 白芍药 制半夏(以上各一钱二分) 炙甘草 白干姜 北细辛(各五分) 北五味(十二粒)
水煎,温凉得所,徐服。
表不解者,头痛身热尚在也。渴时饮水过多,故心下有水气。咳噎喘者,水寒射肺也。有声无物曰干呕
此方麻、桂、草发表,夏、辛、姜散水气芍药阴血五味肺气,所谓青龙者,东方木神,主发育万物之义。
葛根 治阳明胃经,目痛鼻干不眠
粉干葛(一钱五分) 赤芍嫩桂枝 炙甘草(各六分) 净麻黄(去节,一钱) 鲜葱白(三茎)老生姜(一片) 大枣(一枚)
净水煎,热服。如恶寒,加麻黄恶风,加桂枝。如正阳明腑病,不恶寒有汗而渴,当用白虎汤
升麻葛根邪在阳明经,无汗恶寒发热
绿升麻 粉干葛 赤芍炙甘草净水煎,热服。
此方疏表去寒和血调气,故为痘家之用。
惺惺散 方见前乳子伤寒门。
小柴胡汤少阳胆经,耳聋,胁痛,寒热往来口苦
北柴胡(三钱) 官拣参 片黄芩 法半夏 炙甘草(各一钱) 生姜(一片) 大枣(一枚为引)
水煎服。
按:此经无出入之路,不可汗下,止此汤和解之,如兼阳明证,本方加葛根芍药;如尚有恶寒等证,用大柴胡汤
太阳经表之表也,行身之背;阳明经表之里也,行身之前;少阳经半表半里也,行乎两胁之旁。过此则少阴、太阴厥阴,俱入脏为里。
大柴胡汤 治表症未除,里证又急,汗下兼行。
北柴胡(一钱五分) 片黄芩(一钱) 白芍药(一钱) 法半夏(八分) 锦庄黄(七分) 小枳实(四分)老生姜(三片) 大红枣(一枚)水煎,空心热服。
白虎汤身热大渴有汗脉洪大者。无渴者不宜。
熟石膏(三钱) 净知母(二钱) 炙甘草(一钱) 晚粳米(一撮)
净水煎浓,热服。
邪入于里,内有实热,故恶热,热越故有汗里燥故有渴,邪盛故脉大,邪在阳明故脉长。白虎者,西方金神也。名此者,欲秋金之令行,而夏火之炎息耳。此暑月热病发热正方。石膏寒中之药,淡而辛,能汗能利,必其人有大汗而渴,齿燥,脉洪长可用。若无汗脉虚而不洪长,或重按全无,虽壮热口渴,象白虎证,此脾胃气虚元阳不足,误服必死。
调胃承气汤 治太阳阳明,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结而呕,日晡潮热
锦庄黄(三钱) 白芒硝(二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五片,水煎,热服。
大承气汤 治阳明太阴谵语,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烦渴,并少阴舌干口燥日晡发热脉沉实者。
锦庄黄(五钱) 川浓朴(二钱) 小枳实(二钱) 白芒硝(三钱) 老生姜(五片)
用水煎滚,热服。
承气汤 治六七日不大便腹胀满闷,病在太阴无表证,汗后不恶寒潮热狂言而喘者。
锦庄黄(三钱) 川浓朴(二钱) 小枳实(二钱)
净水煎浓滚,热服。
桃仁承气汤 治外证已解,大便黑小便利,为瘀血证。
锦庄黄(二钱五分) 白芒硝(一钱五分) 嫩桂枝(一钱) 光桃仁(十粒) 炙甘草(一钱)
水煎滚热,空心服。
凡用三承气者,须以手按病患,自胸至小腹,果有硬处,手不可近,又看其舌之燥滑何如。然后分别当急下者,宜大承气汤;可少与者,宜小承气汤;宜微和胃气者,调胃承气汤。此以仲景圣法用之也。
小建中汤伤寒腹中急痛,阴阳相乖。
嫩桂枝(一钱) 白芍药(二钱) 炙甘草(一钱) 新饧糖(五匙) 老生姜(五片) 大红枣(三枚)
净水浓煎,半饥服。
阴证腹痛,不大便桂枝芍药汤;腹痛甚,桂枝大黄汤;腹痛自利,小便清白,宜四逆、理中。
黄 建中汤伤寒汗后身痛脉迟弱者。
炙黄 (一钱五分) 炒白芍(二钱) 青化桂(一钱) 炙甘草(一钱) 老生姜(五片) 大红枣五枚
煎好,入饧糖三匙,再煎一沸服。若微溏泄者,或呕者,皆不用。
汗多耗损阴气,不能荣养筋骨,故痛,阳虚脉迟,汗后故脉弱。此乃创建中气,使生长荣卫,通行津液,则表不虚,而身痛自愈。
理中汤太阴即病,自利不渴寒多腹痛
人参片(二钱) 漂白术(三钱) 炮干姜(一钱) 炙甘草(一钱)
净水浓煎,温凉徐服。
真武汤 治汗发过多,心下悸头眩,身 ,振振欲擗地者。
熟附片 白芍白云苓(各二钱) 漂白术(一钱五分) 老生姜(二钱)
净水浓煎,温凉得中服。
亡津液肾气欲上而凌心,故悸;汗多亡阳,虚邪内动,故眩 欲擗地。真武者,北方之神,能司水火,不使蛟龙起陆者也。
白通汤 治少阴下利,无脉。
熟附子(三钱) 白干姜(一钱五分) 鲜葱白(三茎)
净水浓煎,冷服。
少阴主禁固二便,寒邪居之,则失其权矣,故下利葱白所以通阳气也,姜附所以散阴寒也,能散能通,差足尽少阴之职。服此汤利不止,复厥逆无脉,干呕而烦,即加童便半杯,猪胆汁五匙服之。脉微续者生,脉暴出者死。
麻黄附子细辛少阴病,始得发热脉沉
净麻黄(三钱) 熟附片(三钱) 北细辛(一钱)
净水煎浓,温冷服。
病发于阴,当无热,有热者,乃太阳经表里相传之证也。少阴虚,则太阳之邪由络直入,其不尽入者,留为表热,故用麻黄发汗,辛、附以温中,中外互攻,而贼邪自服矣。
四逆汤阳气亢极,血脉不通四肢厥逆在臂胫之下。若阴证则上过乎肘,下过乎膝矣。
北柴胡 白芍小枳实 炙甘草(等分)
净水浓煎,远热服。
阳邪传入于阴,里有结热,阳不能伸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用枳实所以破结气而除里热,用柴胡所以升发真阳而回四逆,甘草和不调之气,芍药收失位之阴。夫伤寒以阳为主,四逆则有阴进之象,若用苦寒下之,必致阳益亏失,故用此方。
甘草泻心汤呃逆脉洪大,心火上奔,肺不得纳。
炙甘草(二钱) 正川连(五分) 法半夏(一钱) 片黄芩(一钱) 官拣参(一钱) 白干姜(一钱)老生姜(一钱) 大红枣五枚
净水浓煎,对人参汤服。
胃寒呃逆脉微细干姜半夏丁香柿蒂治之;若因失下,大便实者,小承气汤治之。
玄参升麻 治发 咽痛
黑玄参(一钱五分) 绿升麻(一钱) 炙甘草(一钱)
净水浓煎,热服。
阳毒升麻 治赤 狂言吐脓血。
绿升麻(一钱五分) 真犀角(一钱) 鲜射干(一钱) 片黄芩(一钱) 官拣参(一钱) 炙甘草(八分)
净水浓煎,对人参汤热服。
阳证误温,当汗失汗,当下失下,或下早邪热入胃,或下迟热留胃中,皆致发 。赤者二方可治,紫黑必死。
世有内伤发 者,胃气极虚,一身之火,浮游于外,宜补以降之,此证人多不识。
桃仁 治狐惑声哑
光桃仁(二十粒) 槐花子(二钱) 陈艾叶(一钱) 大红枣(三枚)
净水久煎极浓,空心热服。
狐惑者,失汗所致,食少胃空,虫咬其脏,则上唇生疮为惑,虫食其肛,则下唇生疮为狐。其候齿燥声哑恶食,面目乍赤乍白乍黑,舌上白苔,唇黑,四肢沉重,喜眠。服此须臾,以黄连犀角汤清之。
黄连犀角桃仁汤后服此。
真犀角(三钱) 正川连(二钱) 肥乌梅(四个) 南木香(三分)
净水浓煎,磨木香冲服。
雄黄锐散 治虫食肛狐惑证。
明雄黄 光桃仁苦参 正川连 青葙子(各等分)
为末,艾汁和匀如小指尖大,绵裹,纳入谷道中,日易之。
牛蒡根汤发汗不透,余毒在心包络,今瘥后昏沉,甚至手足搐搦,或寒或热。
牛蒡净麻黄 川牛膝 制南星(各六钱)
上为末。每服五分,好酒调下,日三服。
牡蛎泽泻 治前证腰以下浮肿者。
左牡蛎泽泻 甜葶苈 天花粉(等分)
为细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
黄龙汤发热不退,或寒热往来
北柴胡(三钱) 炒黄芩 赤芍炙甘草(各二钱) 老生姜(三片) 大红枣(三枚为引)水煎热服。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