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简 介: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
作者:明 李时珍
共 1820 章节 194.02万+字数

草部第二十卷 草之九 骨碎补
(宋《开宝》)
【释名】猴姜(《拾遗》)、胡孙姜(志)、石毛姜(《苏颂》)、石庵 。
藏器曰∶骨碎补本名猴姜。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讹矣。江西人呼为胡孙姜,象形也。
时珍曰∶庵 主折伤破血。此物功同,故有庵 之名。
【集解】志曰∶骨碎补生江南。根寄树石上,有毛。叶如庵 。
藏器曰∶岭南虔、吉州亦有之。叶似石韦而一根,余叶生于木。
大明曰∶是树上寄生草,根似姜而细长。
颂曰∶今淮、浙、陕西、夔路州郡皆有之。生木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上有黄赤毛及短叶附之。又抽大叶成枝。叶面青绿色,有青黄点;背青白色,有赤紫点。春生叶,至冬干黄。无花实。采根入药。
宗 曰∶此苗不似姜,亦不似庵 。每一大叶两旁,小叶叉牙,两两相对,叶长有尖瓣也。
时珍曰∶其根扁长,略似姜形。其叶有丫缺,颇似贯众叶。谓叶如庵 者,殊谬;如石韦者,亦差。

【修治】 曰∶凡采得,用铜刀刮去黄赤毛,细切,蜜拌润,甑蒸一日,晒干用。急用只焙干,不蒸亦得也。
【气味】苦,温,无毒。大明曰∶平。
【主治】破血止血,补伤折(《开宝》)。主骨中毒瓦斯,风血疼痛五劳六极,足手不收,上热下冷(权)。恶疮,蚀烂肉,杀虫(大明)。研末,猪肾夹煨,空心食,治耳鸣,及肾虚久泄牙疼(时珍)。
【发明】颂曰∶骨碎补,入妇人血气药。蜀人治闪折筋骨伤损,取根捣筛,煮黄米粥,和裹伤处有效。
时珍曰∶骨碎补,足少阴药也。故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昔有魏刺史子久泄,诸医不效,垂殆。予用此药末入猪肾中煨熟与食,顿住。盖肾主大小便久泄属肾虚,不可专从脾胃也。《雷公炮炙论》用此方治耳鸣,耳亦肾之窍也。案∶戴原礼《证治要诀》云∶痢后下虚,不善调养,或远行,或房劳,或外感,致两足痿软,或痛或痹,遂成痢风。宜用独活寄生汤虎骨四斤丸,仍以骨碎补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之。外用杜仲牛膝杉木节、萆 、白芷南星煎汤,频频熏洗。此亦从肾虚骨痿而治也。
【附方】旧二,新三。
虚气攻牙∶齿痛血出,或痒痛骨碎补二两,铜刀细锉,瓦锅慢火炒黑,为末。如常揩齿,良久吐之,咽下亦可。刘松石云∶此法出《灵苑方》,不独治牙痛,极能坚骨固牙,益精髓,去骨中毒瓦斯疼痛。牙动将落者,数擦立住,再不复动,经用有神。
风虫牙痛骨碎补乳香等分,为末糊丸,塞孔中。名金针丸。(《圣济总录》)
耳鸣耳闭∶骨碎补削作细条,火炮,乘热塞之。(苏氏《图经》)。
病后发落∶胡孙姜、野蔷薇嫩枝煎汁,刷之。
肠风失血∶胡孙姜(烧存性)五钱,酒或米饮服。(《仁存方》)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