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简 介: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
作者:明 李时珍
共 1820 章节 194.02万+字数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巴戟天
《本经》上品)
【释名】不凋草(《日华》)、三蔓草。
时珍曰∶名义殊不可晓。
【集解】《别录》曰∶巴戟天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今亦用建平、宜都者,根状如牡丹而细,外赤内黑,用之打去心。
恭曰∶其苗俗名三蔓草。叶似茗,经冬不枯。根如连珠,宿根青色,嫩根白紫,用之亦同,以连珠多肉浓者为胜。
大明曰∶紫色如小念珠,有小孔子,坚硬难捣。
宗 曰∶巴戟天本有心,干缩时偶自落,或抽去,故中心或空,非自有小孔也。今人欲要中间紫色,则多伪以大豆汁沃之,不可不察。
颂曰∶今江淮、河东州郡亦有,但不及蜀川者佳。多生竹林内。内地生者,叶似麦门冬而浓大,至秋结实。今方家多以紫色为良。蜀人云∶都无紫色者。采时或用黑豆同煮,欲其色紫,殊失气味,尤宜辨之。又有一种山 根,正似巴戟,但色白。土人采得,以醋水煮之,乃以杂巴戟莫能辨也。但击破视之,中紫而鲜洁者,伪也;其中虽紫,又有微白,糁有粉色,而理小暗者,真也。真巴戟嫩时亦白,干时亦煮治使紫,力劣弱耳。

【修治】 曰∶凡使须用枸杞子汤浸一宿,待稍软漉出,再酒浸一伏时,漉出,同菊花熬焦黄,去菊花,以布拭干用。
时珍曰∶今法∶惟以酒浸一宿,锉焙入药。若急用,只以温水浸软去心也。
【气味】辛、甘,微温,无毒。大明曰∶苦。
之才曰∶覆盆子为之使,恶雷丸丹参、朝生。
【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本经》)。疗头面游风小腹阴中相引痛补五劳益精,利男子(《别录》)。治男子夜梦鬼交精泄,强阴下气,治风癞(甄权)。治一切风,疗水胀(《日华》)。治脚气去风疾,补血海(时珍,出《仙经》)。
【发明】好古曰∶巴戟天,肾经血分药也。
权曰∶病患虚损,加而用之。
宗 曰∶有人嗜酒,日须五、七杯,后患脚气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米微转色,去米不用),大黄一两(锉,炒)。同为末,熟蜜丸。温水服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
【附录】巴棘 《别录》曰∶味苦,有毒。主恶疥疮出虫。生高地,叶白有刺,根连数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