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心典
简 介:尤氏集十年寒暑的心得之作,其阐注《金匮要略》文笔简练,注释明晰,条理贯通,据理确凿,力求得其典要,抉其精义,对于少数费解原文,宁缺而不作强解,并校正了一些传写之误
作者:清 尤怡(在泾)纂注
共 23 章节 8.84万+字数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 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石水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风水。水为风激。因风而病水也。风伤皮毛。而湿流关节。故脉浮恶风骨节疼痛也。皮水。水行皮中。内合肺气。故其脉亦浮。不兼风。故不恶风也。其腹如鼓。即内经 然不坚之意。以其病在皮肤。而不及肠脏。故外有胀形。而内无满喘也。水在皮者。宜从汗解。故曰当发其汗。正水。肾脏之水自盛也。石水。水之聚而不行者也。正水乘阳之虚而侵及上焦。故脉沉迟而喘。石水因阴之盛而结于少腹。故脉沉腹满而不喘也。黄汗汗出沾衣如柏汁。得之湿热交病。而湿居热外。其盛于上而阳不行。则身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则侵及于里而营不通。则逆于肉理而为痈脓也。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泄风。久为痂癞。
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风、天之气。气、人之气。是皆失其和者也。风气相搏。风强则气从风而侵淫肌体。故为瘾疹
气强则风从气而鼓涌水液。故为水。风气并强。两相搏击。而水液从之。则为风水。汗之则风去而水行。故曰汗出乃愈。然风水之病。其状与黄汗相似。故仲景于此复辨其证。以恶风者为风水。不恶风者为黄汗。而风水脉浮黄汗脉沉。更不必言矣。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风水其脉自浮。此云沉滑者。乃水脉。非风脉也。至面目肿大有热。则水得风而外浮。其脉亦必变而为浮矣。仲景不言者。以风水该之也。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者。内经所谓水为阴。而目下亦阴。聚水者必微肿先见于目下是也。颈脉动者。颈间人迎脉动甚。风水上凑故也。时时咳者。水渍入肺也。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与内经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者不同。然腹中气大。而肢间气细。气大则按之随手而起。气细则按之 而不起。而其浮肿则一也。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胀。其状如肿。发汗则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太阳有寒。则脉紧骨疼。有湿则脉濡身重。有风则脉浮体酸。此明辨也。今得伤寒脉而骨节不疼
身体反重而酸。即非伤寒。乃风水外胜也。风水在表而非里。故不渴。风固当汗。水在表者亦宜汗。故曰汗出即愈。然必气盛而实者。汗之乃愈。不然则其表益虚。风水虽解。而恶寒转增矣。故曰恶寒者。
此为极虚发汗得之。若其渴而不恶寒者。则非病风。而独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视风水为较深矣。其证身肿而冷。状如周痹。周痹为寒湿痹其阳。皮水为水气淫于肤也。胸中窒。不能食者。寒袭于外。而气窒于中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者。热为寒郁。而寒甚于暮也。寒湿外淫。必流关节。故曰此为黄汗。痛在骨节也。其咳而喘不渴者。水寒伤肺。气攻于表。有如肿病。而实同皮水。故曰发汗则愈。然此诸病。若其人渴而下利小便数者。则不可以水气当汗而概发之也。仲景丁宁之意。
岂非虑人之津气先亡耶。
或问前二条云。风水外证。骨节疼。此云骨节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前条云皮水不渴。此云渴何也。曰。风与水合而成病。其流注关节者。则为骨节疼痛。其侵淫肌体者。则骨节不疼。而身体酸重。由所伤之处不同故也。前所云皮水不渴者。非言皮水本不渴也。谓腹如鼓而不渴者。病方外盛而未入里。犹可发其汗也。此所谓渴而不恶寒者。所以别于风水不渴恶风也。程氏曰。水气外留于皮。内薄于肺。故令人渴是也。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中风
里水。水从里积。与风水不同。故其脉不浮而沉。而盛于内者必溢于外。故一身面目黄肿也。
水病小盒饭不利。今反自利。则津液消亡。水病已而渴病起矣。越婢加术。是治其水。非治其渴也。以其身面悉肿。故取麻黄发表。以其肿而且黄。知其湿中有热。故取石膏清热。与白术除湿。不然。
则渴而小便利者。而顾犯不可发汗之戒耶。或云此治小便利黄肿未去者之法。越婢散肌表之水。白术止渴生津也。亦通。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
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趺阳虽系胃脉。而出于阴部。故其脉当伏。今反紧者。以其腹中宿有寒疾故也。寒则宜温而反下之。阳气重伤。即胸满短气。其反数者。以其胃中有热故也。热则当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则水液日积。故欲作水。夫阴气伤者。水为热蓄而不行。阳气竭者。水与寒积而不下。仲景并举二端。以见水病之原有如此也。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
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热而潜。则热有内伏之势。而无外发之机矣。故曰沉。热而止。则热有留滞之象。而无营运之道矣。故曰伏。热留于内而不行。则水气因之而蓄。故曰沉伏相搏。名曰水。热留于内。则气不外行。
而络脉虚。热止于中。则阳不下化。而小便难。以不化之水。而当不行之气。则惟有浸淫躯壳而已。
故曰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此亦所谓阴气伤者。水为热蓄不下者也。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此二条并阳衰阴胜之证。而寸口则主卫气。少阴则主肾阳。主卫气者。寒从外得。而阳气被抑。
肾阳者。寒自内生。而气化不速。亦即所谓阳气竭者。水与寒积而不行者也。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水为阴。阴盛故令脉沉。又水行皮肤营卫被遏。亦令脉沉。若水病而脉出。则真气反出邪水之上。根本脱离。而病气独胜。故死。出与浮迥异。浮者盛于上而弱于下。出则上有而下绝无也。
水病患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目下有卧蚕者。目下微肿。如蚕之卧。经所谓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水气足以润皮肤而壅营卫。故面目鲜泽。且脉伏不起也。消渴者。阳气被郁而生热也。病水。因水而为病也。夫始因水病而生渴。继因消渴而益病水。于是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水气瘀壅而不行。脉道被遏而不出。其势亦太甚矣。故必下其水。以通其脉。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下利后阴亡无液。故渴欲饮水。而土虚无气。不能制水。则又小便不利。腹满因肿。知其将聚水为病矣。
小便利。则从下通。汗出则从外泄。水虽聚而旋行。故病当愈。然其所以汗与利者。气内复而机自行也。岂辛散淡渗。所能强责之哉。
心水者。其身重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
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心、阳脏也。而水困之。其阳则弱。故身重少气也。阴肿者。水气随心气下交于肾也。肝病喜归脾。脾受肝之水而不行。则腹大不能转侧也。肝之腑在胁。而气连少腹。故胁下腹痛也。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者。肝喜冲逆而主疏泄。水液随之而上下也。肺主气化。治节一身。肺以其水行于身则肿。无气以化其水。则小便难。鸭溏。如鸭之后。水粪杂下也。脾主腹而气行四肢。脾受水气。则腹大四肢重。津气生于谷。谷气运于脾。脾湿不运。则津液不生而少气小便难者。湿不行也。身半以下。肾气主之。水在肾。则腰痛、脐肿、腹大也。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者。肾为阴。水亦为阴。两阴相得。阳气不行。而湿寒独胜也。面反瘦者。面为阳。阴盛于下。则阳衰于上也。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腰以下为阴。阴难得汗而易下泄。故当利小便。腰以上为阳。阳易外泄。故当发汗。各因其势而利导之也。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 溏。
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小便不利。妇人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
名曰血分
此合诊寸口、趺阳。而知为寒水胜而胃阳不行也。胃阳不行。则水谷不化水谷不化。则脾胃俱衰。脾气主里。故衰则 溏。胃气主表。故衰则身肿也。少阳者。生气也。少阴者。地道也。而俱受气于脾胃脾胃衰则少阳脉卑。而生气不荣。少阴脉细。而地道不通男子小便不利。妇人则经血不通。而其所以然者。则皆阳气不行。阴气乃结之故。曰血分者。谓虽病于水。而实出于血也。
师曰。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则为阳实。入则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瘕不写。经络不通。名曰血分
此合诊寸口、趺阳、少阴。而知其气壅于阳。胃虚于中。而血结于阴也。出则为阳实者。肺被热而治不行也。弦则不得息者。胃受制而气不利也。夫血结在阴。惟阳可以通之。而胃虚受制。肺窒不行。更何恃而开其结。行其血耶。惟有凝聚癃闭。转成水病而已。故曰血结胞门。其瘕不写。经络不通。名曰血分。亦如上条所云也。但上条之结。为血气虚少而行之不利也。此条之结。为阴阳壅郁而欲行不能也。仲景并列于此。以见血分之病。虚实不同如此。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此复设问答。以明血分、水分之异。血分者。因血而病为水也。水分者。因水而病及血也。血病深而难通。故曰难治。水病浅而易行。故曰易治。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
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咽喉塞噎。胁下急痛
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系不去。其病不除。复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水气先得。而冲气后发之证。面目肢体俱肿。咽喉噎塞。胸胁满痛。有似留饮。而实挟冲气也。冲气宜温降。不宜攻下。下之亦未必去。故曰气系不去。其病不除。医乃不知而复吐之。胃气重伤。胃液因尽。故咽燥欲饮水。而小便不利。水谷不化。且聚水而成病也。是当养胃气行水。不宜径下其水。水虽下。终必复聚。故暂瘥而寻复如前也。水聚于中。气冲于下。其水扬溢上。及肺位。
则咳且喘逆。是不可攻其水。当先止其冲气。冲气既止。然后水气可去。水去则咳与喘逆俱去矣。先治新病。病当在后者。谓先治其冲气。而后治其水气也。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 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此条义详痉湿 篇。虽有风水风湿之异。然而水与湿非二也。
防己黄 汤方(见湿病)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此与上条证候颇同。而治特异。麻黄之发阳气。十倍防己。乃反减黄 之实表。增石膏之辛寒。
何耶。脉浮不渴句。或作脉浮而渴。渴者热之内炽。汗为热逼。与表虚出汗不同。故得以石膏清热
麻黄散肿。而无事兼固其表也。
越婢汤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附子一枚。风水加术四两。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皮中水气浸淫四末。而壅遏卫气。气水相逐。则四肢聂聂动也。防己茯苓善驱水气桂枝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且合黄 、甘草。助表中之气。以行防己茯苓之力也。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桂枝(各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里水。即前一身面目黄肿。脉沉小便不利之证。越婢汤义见前。甘草麻黄。亦内助土气。外行水气之法也。
越婢加术汤方(见上)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水气脉沉小者属少阴。言肾水也。脉浮者为风。即风水也。其无水而虚胀者。则为气病而非水病矣。气病不可发汗水病发其汗则已。然而发汗之法。亦有不同。少阴则当温其经。风水即当通其肺。
故曰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脉浮者。宜杏子汤。沉谓少阴。浮谓风也。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杏子汤方(缺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厥而皮水者。水邪外盛。隔其身中之阳。不行于四肢也。此厥之成于水者。去其水则厥自愈。不必以附子桂枝之属。助其内伏之阳也。蒲灰散义见前。
蒲灰散方(见消渴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 芍桂酒汤主之。
黄汗之病。与风水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恶风为异。其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则黄汗之所独也。风水风气外合水气黄汗水气内遏热气。热被水遏。水与热得。
交蒸互郁。汗液则黄。黄 、桂枝芍药。行阳益阴。得酒则气益和而行愈周。盖欲使营卫大行。而邪气毕达耳。云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积药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按前第二条云。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第四条云。身肿而冷。状如周痹。
此云黄汗之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后又云剧者不能食身疼重。小便不利。何前后之不侔也。
岂新久微甚之辨欤。夫病邪初受。其未郁为热者。则身冷小便利。口多涎。其郁久而热甚者。则身热而渴。小便不利。亦自然之道也。
芍桂酒汤方
黄 (五两) 芍药 桂枝(各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尝暮盗汗出者。此营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 汤主之。
两胫自冷者。阳被郁而不下通也。黄汗发热。此云假令发热。便为历节者。谓胫热。非谓身热也。盖历节黄汗。病形相似。而历节一身尽热。黄汗身热而胫冷也。食已汗出。又身尝暮卧盗汗出者。营中之热。因气之动而外浮。或乘阳之间而潜出也。然黄汗、郁证也。汗出则有外达之机。若汗出已反发热者。是热与汗俱出于外。久而肌肤甲错。或生恶疮。所谓自内之外而盛于外也。若汗出身重辄轻者。是湿与汗俱出也。然湿虽出而阳亦伤。久必身 而胸中痛。若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者。
是阳上通而不下通也。故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其病之剧而未经得汗者。则窒于胸中而不能食
壅于肉理而身体重。郁于心而烦躁。闭于下而小便不通利也。此其进退微甚之机。不同如此。而要皆水气伤心之所致。故曰此为黄汗桂枝、黄 。亦行阳散邪之法。而尤赖饮热稀粥取汗。以发交郁之邪也。
桂枝加黄 汤方
桂枝 芍药 甘草 黄 (各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
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微则为气者。为气不足也。寒气不足。该寸口、趺阳为言。寒而气血复不足也。寒气不足。则手足无气而逆冷。营卫无源而不利。由是脏腑之中。真气不充。而客寒独胜。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即后所谓失气、遗溺之端也。营卫俱劳者。营卫俱乏竭也。阳气温于表。故不通身冷。阴气营于里。故不通即骨疼。不通者。虚极而不能行。与有余而壅者不同。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者。阳先行而阴不与俱行。则阴失阳而恶寒。阴先行而阳不与俱行。则阳独滞而痹不仁也。盖阴与阳常相须也。不可失。失则气机不续而邪乃着。不失则上下交通而邪不容。故曰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失气、遗溺。皆相失之征。曰气分者。谓寒气乘阳之虚。而病于气也。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主之。
气分寒气乘阳之虚。而结于气者。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其势亦已甚矣。然不直攻其气。而以辛甘温药。行阳以化气。视后人之袭用枳、朴、香、砂者。工拙悬殊矣。云当汗出如虫行皮中者。
盖欲使既结之阳。复行周身而愈也。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方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细辛(二两) 甘草 麻黄(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
即愈。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证与上同。曰水饮所作者。所以别于气分也。气无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也。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附方
外台防己黄 汤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