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心典
简 介:尤氏集十年寒暑的心得之作,其阐注《金匮要略》文笔简练,注释明晰,条理贯通,据理确凿,力求得其典要,抉其精义,对于少数费解原文,宁缺而不作强解,并校正了一些传写之误
作者:清 尤怡(在泾)纂注
共 23 章节 8.84万+字数

卷中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奔豚具如下文。吐脓有咳与呕之别。其从惊得之旨未详。惊怖即惊恐。盖病从惊得。而惊气即为病气也。火邪见后惊悸部。及伤寒太阳篇。云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然未尝云从惊发也。惊悸篇云。火邪者。桂枝芍药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此亦是因火邪而发惊。非因惊而发火邪也。即后奔豚证治三条。亦不必定从惊恐而得。盖是证有杂病伤寒之异。从惊恐得者。杂病也。从发汗及烧针被寒者。伤寒也。其吐脓火邪二病。仲景必别有谓。姑阙之以俟知者。或云。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四部病皆以肝为主。奔豚惊怖。皆肝自病。奔豚因惊而发病。惊怖即惊以为病也。吐脓者。肝移热于胃。胃受热而生痈脓也。火邪者。木中有火。因惊而发。发则不特自燔。且及他脏也。亦通。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前云惊发。此兼言恐者。肾伤于恐。而奔豚肾病也。豚、水畜也。肾、水脏也。肾气内动。上冲胸喉。如豕之突。故名奔豚。亦有从肝病得者。以肾肝同处下焦。而其气并善上逆也。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气之发于肝邪者。往来寒热。肝脏有邪。而气通于少阳也。肝欲散。以姜、夏、生葛散之。
肝苦急。以甘草缓之。芎、归、芍药理其血。黄芩、李根下其气。桂、苓为奔豚主药。而不用者。病不由肾发也。
奔豚汤方
甘草当归 黄芩 芍药(各二两) 半夏 生姜(各四两) 生葛(五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
桂枝加桂汤主之。
肾气外寒而动。发为奔豚者。发汗后烧针复汗阳气重伤。于是外寒从针孔而入通于肾。肾气外寒而上冲于心。故须灸其核上。以杜再入之邪。而以桂枝汤外解寒邪。加桂内泄肾气也。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发汗心气不足。而后肾气乘之。发为奔豚者。脐下先悸。此其兆也。桂枝伐肾邪茯苓能泄水气。然欲治其水。必益其土。故又以甘草大枣补其脾气。甘澜水者。扬之令轻。使不益肾邪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也)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