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杂病
简 介:全书阐述临床各科证治为主。
作者:明 王肯堂
共 189 章节 41.64万+字数

鼻不闻香臭
皆属肺。经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又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又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又云:肺主臭,在藏为肺,在窍为鼻是也。东垣曰:金匮真言论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出于鼻而为臭。
《难经》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能知香臭矣。夫阳气、宗气者,皆胃中生发之气也。其名虽异,其理则一。若因饥饱劳役,损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塞孔窍,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宜养胃气、实营气,阳气,宗气上升,鼻管则通矣。又一说,《难经》云:心主五臭,肺主诸气,鼻者肺窍,反闻香臭者何也?盖以窍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因卫气失守,寒邪客于头面,鼻亦受之不能为用,是不闻香臭矣。故经曰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洁古曰: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者是也。治法宜先散寒邪,后补卫气,使心肺之气得交通,则鼻利而闻香臭矣。丽泽通气汤主之。眼多眵泪温肺汤。咳嗽上喘,御寒汤。目中溜火,气寒血热,泪多,脐下冷,阴汗足痿弱,温卫汤。耳鸣,口不知谷味,气不快,四肢困倦行步不正,发脱落食不下,膝冷阴汗带下喉中介介不得卧,口舌嗌干太息,头不可回顾,项筋紧急脊强痛,头旋眼黑头痛呵欠嚏喷,温卫补血汤。
人参汤、辛夷散、增损通圣散辛夷汤、醍醐散、通关散防风汤、排风散、荜澄茄丸,皆治鼻塞之剂,宜审表里寒热而用之。小蓟一把,水二升,煮一升,去渣温服。外治,通草散、菖蒲散、瓜蒂散蒺藜汁、葫芦酒,或用生葱分作三段,早用葱白,午用葱管中截,晚换葱管末稍一截,塞入鼻中,令透里方效。王汝言曰:鼻塞不闻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风寒便塞,不时举发者,世俗皆以为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温之药不效,殊不知此是肺经素有火邪,火郁甚则喜得热而恶见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发也。治法清肺降火为主,而佐以通气之剂。若如常鼻塞不闻香臭者,再审其平素,只作肺热治之,清金泻火清痰,或丸药噙化,或未药轻调,缓服久服,无不效矣,此予所亲见而治验者。其平素原无鼻塞旧证,一时偶感风寒,而致窒塞声重,或流清涕者,自作风寒治。薛新甫云:前证若因饥饱劳役所伤,脾胃发生之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者,宜养脾胃,使阳气上行则鼻通矣,补中益气汤之类是也。
孙氏姑,鼻不闻香臭有年矣,后因他疾,友人缪仲淳为处方,每服用桑白皮至七八钱,服久而鼻塞忽通。鼻塞久而成 ,盖由肺气注于鼻,上荣头面,若上焦壅滞风寒客于头脑,则气不通冷气停滞,搏于津液,脓涕结聚,则鼻不闻香臭,遂成 也。内服芎 散、山茱萸丸。外用赤龙散、通顶散雄黄散、黄白散通草散。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