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简 介:本书是北宋哲宗时(公元1093)高丽国所献之本的校对颁行本。北宋哲宗时颁行此书,只作了简单的校对;南宋绍兴时史崧献出家藏本
作者:清.张隐庵
共 82 章节 29.17万+字数

邪客第七十一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
此篇论卫气行于形身之外内。宗气行于经脉之外内。行于脉内者。偕营气而行。行于脉外者。随卫气而转。外内自相逆顺而行者也。徐振公曰:此章假邪客以明卫气宗气之行,故篇名邪客,而经文皆论其正气焉。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此承宗气同营气行于脉中,以应呼吸漏下。卫气行于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皮肤经脉血气。交相逆顺而行也。按五味篇曰: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此宗气随肺气行于皮肤。呼则气出,而八万四千毛窍皆阖。吸则气入,而八万四千毛窍皆开。此章论宗气贯心脉而行呼吸。心脉者手。心主包络之脉。包络主脉。是从心脉而行于十六经脉之中。呼吸定息。脉行六寸。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十丈,以终五十营之一周。
是宗气营气,皆半营于脉中,而半行于脉外者也。卫气者。 悍滑疾。独行于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以司昼夜之开阖。行于阳,则目张而起。行于阴,则目瞑而卧。如厥逆之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愚按、卫气不得入于阴,则目不瞑之论。多有重见。然各有意存。学人宜体析明白。徐振公曰:大惑篇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此章陷字疑误。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以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
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
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秫音术稷之粘者)
此论调足少阴阳明之气,以通卫气之行于内。盖卫气之行于阴。从手足阳明下行至足,而交于足少阴。从足少阴而注于五脏六腑,故当调此二经之气焉。补不足者。补卫气之不足。泻有余者。泻厥气之有余。调虚实者。期外内之虚实,以通其道路,而去其厥逆之邪。半夏色白形圆。味甘而辛。阳明之品也。月令五月半夏生。感一阴之气而生者也。胃属戊土。肾藏天癸。饮以半夏汤一剂者。启一阴之气。上交于胃。戊癸合而化大火土之气,则外内之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夫肾为水脏,而为生气之原。气行则水涣。胃乃燥热之腑,而主中土。欲得阴阳以合化,而不欲寒水之上乘,故用流水千里以外者。所谓劳水也。再扬之万遍,则水性无力。不能助寒水上行矣。
八乃金之成数。五乃土之生数。阳明主秋金,而胃居中土,故用八升五升者。助阳明之胃气也。苇乃水草。炊以苇薪者。助水中之生气也。米乃土谷而秋成。置秫米一升者。助胃气也。上古以腹中和。小便利为知。复杯则卧。汗出而已者。正气和而厥气散。卫气得从其道而出入矣。徐振公曰:厥气者。脏腑之逆气也。气本于足少阴肾,而生于足阳明胃,故调此二经之气,而逆气自解矣。曰阴阳已通。曰阴阳和得者。一谓卫气所行于外内之阴阳。一谓少阴阳明之阴阳。相得而和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岛。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冷。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趾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 。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 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此论人之形身四体。脏腑阴阳。应天地之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与天地参也。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应天道之绕地一周。一岁而终三百六十五度。日月五星。随天道之环转。风雨雷电。从天气以施行。山川泉谷。上天之无不覆帱。林木草 。感天气而生长。卫气日行于阳。上至头目口齿。下至足胫膝 。四旁之四肢肢节。 肉皮毛。夜行于阴。内循五脏六腑。熏于募筋。充于胸腹。人之身形脏腑。应六气之降升。五运之出入。卫气之行。应天地之绕地环转,而复通贯于地中,故曰地有泉水。人有卫气。是卫气非独行于形身之外内,而复贯通于经脉之外内者也。徐振公曰:地有草 。人有毫毛。女子月事以时下者。淡渗皮毛之血也。
男子冲任不盛。宗筋不成,则须不生。是以四时之草不生,以应人之无子。仇汝霖曰:上古有 草。一茎三十叶。日落一叶。如月小则落二十九叶。盖以应女子之月事以时下。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 皮开腠理奈何?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少叙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入阳。此何道而从行。愿尽闻其方。岐伯曰:帝之所问。针道毕矣。黄帝曰:愿卒闻之。(内叶纳舍叶 )
此问用针之理,而兼问血气之行于皮肤经脉之外内。有出入至止离别之处焉。皮腠者。脉外之气分也。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谓血气之行于经脉外内。有至止出入之处,而内针之理。何以为之至止疾徐也。六腑之输于身者,即手足三阳之本标。别离之处者。别经脉而出于气街之处也。夫皮肤为阳。经脉为阴。离而入阴者。脉外之气血。离皮肤而入于经脉也。别而入阳者。脉内之气血。别经脉而入于皮肤也。此何道从行。愿尽闻其方。伯言帝之所问,乃阴阳血气之流行。知血气之外内,则知所以用针矣。仇汝霖曰:此因针道以明血气之营运出入。盖针道与血气之流行,皆合天圯之大道。
岐伯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淡。外屈。上于本节之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利其气滑。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 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屈叶曲数上声)
此分论脉外之宗气。循手太阴之经。顺行而逆数也。夫宗气之行于脉外者。从肺气而出,故其气滑利。伏行于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外屈。上于本节之下。留以淡渗皮毛。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内屈。与诸阴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 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太阴之脉。从指井而走肺。脉外之宗气。从 腋以上鱼。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
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肺。此分论行于脉中之宗气。从心主之脉。营行于十二经脉之中,以应呼吸漏下。其脉外之宗气。亦随本经而屈折于皮肤之间。盖宗气之出于肺而行于皮肤者。散于十二经脉之外。各从本经而为逆顺之行,故行于心主之脉外者。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肘臂二寸。外屈,而淡渗于皮毛。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外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肺。此亦顺行而逆数也。夫脉外之气血,各随本经以分界畔,故行于脉中者。随脉而屈折于脉内。行于脉外者。亦随本经而屈折于脉外也。
以上二节。论宗气之留于胸中。上出于肺。行于十二经脉之皮部,以司呼吸开阖。上贯心脉。营于十二经脉之中,以应呼吸漏下。外内之相应也。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输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输焉。此申明宗气贯心脉而行呼吸之因。盖血脉者。心所主也。包络代行其血气者。君主无为,而神明内藏。包络之相。代君行其令也。精神内藏。其脏坚固,故邪弗能伤。心伤则死矣。少阴。心脉也。
包络者。心主之脉也。独无输者。包络代输其血气也。
黄帝曰:少阴独无输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输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此承上文复申明少阴之无输者。谓精神内藏。不为各经转输其血气,而少阴之经脉。亦从外而循于内也,故外感于邪。独取其掌后锐骨之神门穴。盖病在外经而脏不病也。其余手足十二经脉之出入屈折。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盖言十二经脉相同。非少阴之独无输也,故取少阴之本输者,皆因其正气之虚实以取之,而不因于邪也。因心气之盛而冲者泻之。心气之衰者补之。盖精神内藏。藏真坚固。邪在外经而不伤于内,故止因正气之盛虚,而补泻其输也。八正神明论曰。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盖心为阳中之太阳,而上应于日。如衰而补之,以待日之方中。冲而泻之,以待日之将●。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虽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
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此承审别病气。在于皮肤经脉之外内。有出入盛衰之别也。本末者。十二经脉之本标。血气之流行出入者也。皮肤寒热病气在于皮肤也。脉之盛衰滑涩。病气在于经脉也。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于经脉之中。虚而细者。病久持于脉外也。夫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脉大以涩者。为寒热痛痹也。如左右之阴阳如一者。病难治。谓皮肤筋骨之浅深皆病也。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于血脉之中。其热已衰者。其病气经脉血气。出于气街而亦去矣。
邪气脏腑篇曰: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故持其尺。察其尺肤之坚脆大小滑涩,以知皮肤分肉寒热燥湿也。五脏之血色见于目。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盖病在脏者。半死半生也。视其血络。察其皮毛以知痛痹寒热也。皮部论曰。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此篇论营卫宗气。营行出入于经脉之外内,故持针纵舍。亦当察病气之在于皮肤。在于经脉。或在内之五脏也。
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岐伯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指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 。真气得居。
此承刺血脉而当养其真气也。真气者。所受于天。无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纵舍者。迎随也。无与肉果者。刺脉无伤肉也。
黄帝曰: 皮开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纳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
此承刺皮肤而当养其神气也。神气者。两精相抟之所生。两神者。天乙之精。后天水谷之精也。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脏。黄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 。
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经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病挛也。
此言五脏血气。从机关之虚。出于肤表。与营卫宗气之相合也。九针章曰。节之交。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两肘两腋两髀两 ,乃关节交会之处。心脏之神气。从此而出。如五脏有邪,则气留于此,而不得布散矣。真气之所过谓五脏经脉。各从此而经过。邪气住留,则伤经络。谓邪在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伤经络矣。此言机关之室。在于骨节之交。五脏血气。从此而出于分肉皮肤。不涉于血脉也,故五脏有邪,则气留于此。如外感于邪气恶血留滞于此,则骨节机关。不得屈伸而病挛也。按本篇论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而宗气贯心脉而行于脉中。从手太阴而行于脉外。卫气日行于皮肤分肉。夜行于五脏之阴,而五脏之气。又从机关之虚。外出于肤表。此形身脏腑之气。游行于外内,而交相出入者也。至于皮肤经脉血气。屈折于外内之间。出入于本标之处,皆假邪客,以明正气之流行,乃修身治民之大张本也。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