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症会心录
简 介:《杂证会心录》是清代汪蕴谷编写的一本临证综合类中医文献,成书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1936年由杭州三三医社辑入《珍本医书集成》。
作者:清.汪蕴谷编
共 41 章节 6.25万+字数

吐蛔
  吐蛔一症。内伤有热有寒。有虚有实。有风木所化。有湿热所生。小儿最多。胃脘胁痛者。亦复不少。必兼呕酸痰水。轻重不一。治法热者清之。寒者温之。虚者补之。风木所化者平之。湿热所生者清利之。法固善矣。第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纵实热为害。先暂治标。而后求本。即虚热为灾。宜急治本。
  而决无标可求。否则虫可杀。而人独不可杀耶。如时令吐蛔。始得之二三日。壮热如烙。口渴引饮。喜食凉水梨浆。舌苔黄浓。手足冷不过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其人壮实。年富力强。平素无病。脉洪大而数。或细数有力者。
  乃邪热在胃。虫为热迫。不能自容。上逆而出。宜清热逐疫。邪解热退。而蛔自安。如麦冬丹皮贝母黑豆甘草银花黄泥黄连地骨皮之属投之。此治热深厥亦深。胃热有余之吐蛔也。然亦有胃寒之人。二三日吐蛔。在胃而不在厥阴者。即投理中汤治之。勿泥胃热而概用凉药也。如七八日后。身微热口不渴。不思凉水梨浆。舌苔虽黄浓而润。手足冷过肘膝。出冷汗。小便清大便利。其人体弱。或平素有病。或属老人。或属幼稚。脉虚大。按之不应指。或细迟。按之全无神者。乃邪传厥阴。胃中寒冷。蛔亦不能自安。宜温胃补肝肾。余邪始退。蛔虫亦安。理中东加人参桂附丁香乌梅之属。或八味东加人参菟枸 朮之属投之。此治厥阴虚寒大虚之吐蛔也。夫内伤吐蛔。责在脾而先责在肾。时令吐蛔。治在邪而先治在正。不知此而遂谓之善医乎。若庸手谓余不明时令一症。而彼竟以时令吐蛔杀人。故愤愤不平。因述内伤时令吐蛔不同治。备言时令吐蛔。有胃病厥阴病两种。立有一定之治法也。愿诸子熟读是篇。依法救人。庶不错误。倘他日遇时令吐蛔。而仍误投医药。不遵余法。岂非以人命为儿戏耶。
  景岳云。凡绝处得生。皆在根本真处得之。读此足与相发明。
  理中汤
  (见湿症门)
  八味汤
  (见审虚实门)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