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汇补
简 介:全书8卷。每卷一门,分为提纲门、内因门、外体门、上窍门、胸膈门、腹胁门、腰膝门、下窍门等八类,每门罗列相应的若干病证。每病证之下按大意、内外因、外候、脉法、治法、用药、选方排列,分别述论,其内容包括内科各种病证及部分五官等疾患。该书作者撷采古人的论述及经验,去芜存菁,条分缕析,并补入自己的见解及经验体会。因此。本书堪称博而不滥、广而有约、述而有作的一部启迪后学的好书。本次整理是以清光绪简玉山房刻本为底本,对原书的目录给予了重新编排,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很适合广大中医药人员和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者阅读。
作者:清·李用粹编
共 83 章节 20.96万+字数

卷之六 腹胁门 心痛
大意
心为君主。义不受邪。其厥心痛者。因内外犯心之胞络。或他脏邪犯心之支脉。非真心痛也。谓之厥者。诸痛气逆上冲。又痛极则发厥。然厥痛亦甚少。今人所患。大半是胃脘作痛耳。(汇补)
内因
其络与府之受邪。皆因怵惕思虑。伤神耗血。是以受如持虚。而方论复分曰痰。曰食。曰热。曰气。曰血。曰悸。
曰虫。曰疰。曰饮者。亦常见之候。均宜力辨。(汇补)
痰痛
肺郁痰火。忧恚则发。(入门)心膈大痛。攻走胸背。发厥呕吐。(丹溪)嘈杂不宁。如饥如饱。怏怏欲吐。吐则稍宽。此皆痰火为患也。(指掌)
食痛
因气而食。卒然发痛心胸高起。按之愈痛。腹胀嗳气。不能饮食。(机要)痛时如有物阻碍。累累不得下。(指掌)
大便或闭。久而注闷。(机要)
热痛
纵酒嗜辛。蓄热在胃。偶遇寒气。热郁而发。大便不通。面带阳色。痛必作止不常。甚则躁渴吐酸。额上有汗。(指掌) 手足温暧。或身虽热而手足寒。谓之热厥。(汇补)
寒痛
如身受寒气。口伤冷物。因而心痛。面冷唇白。口吐清水手足厥逆遍身冷汗。便溺清利。口和不渴。气微力弱。痛必绵绵不已。(机要)欲近暖处。得热则缓。此因寒作痛也。(指掌)
气痛
因恼怒而发。痛时隐隐闷结。胸臆相引。得嗳觉宽。为忧郁所致。(指掌)甚则痛连胁肋。呕逆恶心。吐不得出。
坐卧不安。奔走狂叫。均宜枳壳、木香。以开其气。(汇补)
血痛
跌扑损伤,或平日喜食热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时痛时止。或饮汤水。下咽即呃。(心法)痛时从上而下。
自闻唧唧有声。搔抓无措。眠卧不稳。心下如刮。上连胸臆。乃积血不消。为火所载。非虫症也。(指掌)又有妇人经行未尽。偶触恚怒气郁不行。血亦留积。上攻心痛而成薄厥者。轻则开导。重则攻下。(汇补)
悸痛
内因七情。心气耗散。心血不荣。轻则怔忡惊悸。似痛非痛。(入门)肢体懒怠。或欲揉按。(指掌)重则两目赤黄。
手足青冷。亦真心痛之亚欤。(入门)
虫痛
湿热生虫。上攻于心。痛发难当。痛定能食。饥则呕沫。(入门)痛极如咬。时吐清水。或青黄绿水涎沫。面清白而少光彩。(指掌) 或乍青乍赤。(脉经)或兼见白斑。又有蛔虫作痛。因胃气虚寒。入膈攻心而吐蛔者。宜安蛔为主。用香油葱汁呷之。或花椒乌梅入药同煎。
疰痛
卒感恶忤尸疰。素虚之人。挟肾经阴气上攻神昏卒倒。痛则引背。伛偻素实之人。挟肾经阴火上冲。心痛彻背。(入门)昏愦妄言。(汇补)
饮痛
水停心下。心火畏水。不能自安。惕惕然引痛。或如针刺恶心烦闷。时吐黄水按之有声。(汇补)
死症
心痛者。卒然大痛。如有刀割汗出不休。舌强难言。手足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医统)
心痛分辨
心痛在岐骨陷处。胸痛则横满胸间。胃脘痛在心之下。(准绳)
脉法
心痛者。脉必急。痛甚者。脉必伏。又热则数。痰则滑。瘀则涩。虚则濡。外寒则紧。内寒则迟。沉细者生。弦长者死。
大凡痛甚者。脉必伏。且有厥冷昏闷自汗寒热之症。切不可疑为虚寒。即投温补。宜究病因而施治。方为无失。
治法
久病无寒。新病无热。初病宜温宜散。久痛宜补宜和。(机要)
治分寒热
外因寒气郁遏元阳。初宜温散。久则寒郁成热。治宜清解。内因郁气者。始终是热。只宜苦寒泻火。辛热行气为向导也。(入门)
治分虚实
心痛满闷拒按便闭者。宜利。痛随利减。所谓通则不痛也,如病后羸弱。食少体虚。因劳忍饥而发。手按痛缓者。治宜温补。然喜按属虚。拒按属实。乃论其常耳。往往有阴寒凝结。亦令胀闷难按。必当温散。无任寒凉。(汇补)
急救法
心腹痛。仓卒无药。急以盐置刀头。烧红。淬入水中。温和饮之。探吐。若痛攻走腰背。欲呕诸药不效者。二陈加苍术、川芎、山栀探吐之。或用明矾三钱为末。以生熟水调服。探吐痰涎。亦愈。(汇补)
用药
主以二陈汤。痰加枳实南星。食加山楂麦芽。热加黄连山栀。寒加干姜、浓朴。气加乌药、木香、香附。瘀加韭汁桃仁延胡索。虫加槟榔、楝根。疰加沉香、木香。虚加干姜、炒盐。饮加猪苓灯心便闭久结。加玄明粉
古方治九种心痛。痰用导痰汤。食用保和丸。热用清中汤。寒用温胃汤。气用调气汤。血用手拈散。悸用妙香散。虫用万应丸。疰用苏合香丸。属虚者。加味归脾汤。认证投之。无不捷效。
【附:胃脘痛
内因 胃之上口曰贲门。与心相连。故胃脘当心而痛。亦由清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是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妨碍道路而为痛耳。(正传)
外候
或满或胀。或呕或吐。或噎气。或吞酸。或不能食。或大便难。或泻痢不止。或面浮面黄。本病与客邪必参杂而见也。(必读)
治法
大率气食居多。不可骤用补剂。盖补之则气不通而痛愈甚。(医鉴)若曾服攻击之品。愈后复发。屡发屡攻。渐至脉来浮大空虚者。又当培补。盖脾得补而气自运。痛自缓。此虚实之分也。(汇补)
用药 用药与心痛相仿。但有食积满痛者。用大柴胡汤攻下之。余参心痛用药。如克伐过多而痛者。宜六君子汤加木香。(汇补)
【附:胸痛
胸中引胁下空痛者。肝虚也。引小腹病痛者。肾虚也。引背膊臂廉皆痛者。心火盛也。引胁肋髀外皆痛者。
胆木实也。有痰结者。有停饮者。有血瘀者。有气滞者。此皆实症也。惟作劳之人。胸痛引背。食少倦怠遇劳频发。此为脾肺俱虚。宜培补元气。若夫怯弱咳嗽。引痛胸中云门中府者。须防肺痈之患。(汇补)
心痛选方
二陈汤 统治心痛诸症。(方见痰症
导痰汤 治痰痛心痛
二陈汤枳实胆星
海蛤丸(丹溪) 治痰饮心痛
海蛤烧为末。研极细。过数日。火毒散。用之。栝蒌仁带瓤同研。以蛤粉入栝蒌内。干湿得所为丸。每服五十丸。
保和丸 治食积心痛。(方见伤食
清中汤(统旨) 治火症心痛
黄连 山栀(各一钱) 陈皮 茯苓(各一钱半) 半夏(一钱) 甘草(七分)
豆蔻(五分) 生姜(一片)
水煎。
术桂汤(东垣) 治寒湿所客。身体沉重。胃脘心痛。面痿黄。
桂枝豆蔻 半夏 炒曲(各五分) 白术(八分) 陈皮(一钱) 炙甘草(二分)
水煎服
温胃汤(东垣) 治服寒药过多。致脾胃虚弱胃脘作痛
白蔻仁(三分) 益智砂仁 浓朴 甘草 干姜姜黄(各二分) 人参(三分) 陈皮(七分)
水煎服
调气汤 治气逆心痛
香附(上) 乌药(中) 陈皮(中) 青皮(下) 砂仁(下) 甘草(下) 木香(下) 藿香(中)
水煎服
手拈散(奇效) 治血瘀心痛
延胡索 五灵脂 没药 草果(等分)
为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
失笑散妇人心痛气刺不可忍
五灵脂(净好者) 蒲黄(等分)
为末。每服二钱。用醋一勺熬成膏。再入水一盏。煎七分服。
妙香散(良方) 治心虚悸痛。精神恍惚
人参 茯苓 茯神 山药 远志 黄 (各一钱)
桔梗 甘草(各五分) 木香(二分) 辰砂(三分) 麝香(一分)
为末。每服。温酒调下。
万应丸 治虫积心痛
黑牵牛 大黄 槟榔(各八两) 雷丸 木香(各一两) 沉香(五钱) 糊丸。
苏合香丸 治疰心痛。(方见似中风
归脾汤 治虚心痛。(方见中风
大柴胡汤心脾胃脘积热。壅滞作痛便闭者。
连理汤即理中汤加黄连
一法。用香附醋炒为末。高良姜略炒为末。俱各收贮。因寒作痛者。用良姜二钱、香附一钱。因气心痛者。香附二钱、良姜一钱。和匀。以热米饮。和姜汁一匙。盐一捻。调服即止。
治九种心疼(家秘)
木香 生矾 胡椒(各一两) 共为末。捣黑枣肉为丸。每服一钱。姜汤下。地腊日合。
又方玄胡索枝核(等分)
焙燥为末。每样一钱二分。砂糖汤下。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