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汇补
简 介:全书8卷。每卷一门,分为提纲门、内因门、外体门、上窍门、胸膈门、腹胁门、腰膝门、下窍门等八类,每门罗列相应的若干病证。每病证之下按大意、内外因、外候、脉法、治法、用药、选方排列,分别述论,其内容包括内科各种病证及部分五官等疾患。该书作者撷采古人的论述及经验,去芜存菁,条分缕析,并补入自己的见解及经验体会。因此。本书堪称博而不滥、广而有约、述而有作的一部启迪后学的好书。本次整理是以清光绪简玉山房刻本为底本,对原书的目录给予了重新编排,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很适合广大中医药人员和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者阅读。
作者:清·李用粹编
共 83 章节 20.96万+字数

吞酸
大意
诸呕吐酸。皆属于火。(内经)酸者木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火自甚。故为酸也。(原病式)
内因
湿热在胃上口。饮食入胃。被湿热郁遏。食不得化。(戴氏。)以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气逆于内。
故欲吐复入。是为吞酸。(方氏)
外候
素有湿热。因外感风寒。或食生冷。则内热愈郁。酸味刺心。欲吐不吐。胸中无奈。(入门)或吐出酸水。令上下齿牙酸涩。不能相对。(发明)是为吐酸
吞吐各别
吐酸者。吐出酸水。平时津液上升之气。郁滞清道。湿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味。如谷肉在器。得热则易酸也。吞酸者。郁滞日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指掌)
本热标寒
肌表遇风寒。则湿热愈郁。而酸味入心。肌肤得温暧。则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则津液流通。郁热得行。
亦可暂解。盖标寒而本热也。河间言热者。言其本也。东垣言寒者。言其标也。(指掌)
酸分寒热
大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熟。则本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汇补)
脉法
弦滑为痰滞于内。浮紧为寒束于外。沉迟为中气寒。洪数为火气盛。(医鉴)
治法
初因标寒。宜暂与辛温反佐以开发之。久成郁热。宜以寒凉清解。或分利之。结散热去。则气自通和。酸亦自已也。(入门)
气实宜疏
吞酸中气不舒。痰涎郁滞。须先用开发疏畅之品。不宜食粘滑油腻。令气不宣畅。宜入清虚淡蔬。使气道通利也。(丹溪)
酸久成噎
吞酸。小疾也。然可暂不可久。久而不愈。为膈噎反胃之渐也。若脉两关俱弦者。尤宜慎防。以木来凌土故耳。(汇补)
用药
主以二陈汤。加吴萸黄连。顺其性而抑之。佐以山栀苍术茯苓。以行湿热。如食不化平胃散香附神曲枳实等。如朝食甘美。至晚心腹刺酸吐出者。此血虚火盛。宜加归、芎。若劳役过度。及病后气虚。食入吞酸
稍顷乃止。此胃弱难化。宜加参、术。
【附:吐清水
吐清水者。其因有五。身受寒气。口食生冷而作者。胃寒也。食少吐清水者。火虚也。食后而吐清水者。宿食也。胸膈间辘辘有声者。痰饮也。心腹间时时作痛者。虫也。宜辨而治之。(汇补。)
吞酸选方
茱连丸 治吞酸吐水。更兼胸胁病者。每服二十丸。妙。
黄连(一两) 黄芩 陈皮 吴茱萸(各五钱) 苍术(七钱) 神曲糊丸。白汤服。
二陈汤(方见痰症) 六君子汤(方见中风平胃散(方见暑症) 越鞠丸(方见气症)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