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汇补
简 介:全书8卷。每卷一门,分为提纲门、内因门、外体门、上窍门、胸膈门、腹胁门、腰膝门、下窍门等八类,每门罗列相应的若干病证。每病证之下按大意、内外因、外候、脉法、治法、用药、选方排列,分别述论,其内容包括内科各种病证及部分五官等疾患。该书作者撷采古人的论述及经验,去芜存菁,条分缕析,并补入自己的见解及经验体会。因此。本书堪称博而不滥、广而有约、述而有作的一部启迪后学的好书。本次整理是以清光绪简玉山房刻本为底本,对原书的目录给予了重新编排,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很适合广大中医药人员和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者阅读。
作者:清·李用粹编
共 83 章节 20.96万+字数

痰症
大意
痰属湿。津液所化。(杂着)行则为液。聚则为痰。流则为津。止则为涎。(绳墨)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丹溪)
内因
人之气道。贵乎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若外为风暑燥湿之侵。内为惊怒忧思之扰。饮食劳倦酒色无节。荣卫不清。气血浊败。熏蒸津液。痰乃生焉。(汇补)
外候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为喘为嗽。为呕为泻。为眩晕心嘈。为怔忡惊悸。为寒热肿痛。为痞满膈塞。
胸胁辘辘如雷鸣。或浑身习习如虫行。或身中结核不红不肿。或颈项成块。似 非 。或塞于咽喉。状若梅核。或出于咯吐。形若桃胶。或胸臆间如有二气交纽。或背心中常作一点冰冷。或皮间赤肿如火。或心下寒痛如冰。或一肢肿硬麻木。或胁梢癖积成形。或骨节刺痛无常。或腰腿酸刺无形。或吐冷涎绿水黑汁。或梦烟火剑戟丛生。或大小便脓。或关格不通。或走马喉痹。或齿痛耳鸣。以至劳瘵癫痫。失音瘫痪
妇人经闭带下小儿惊风搐搦。甚或无端见鬼。似祟非祟。悉属痰候。(王隐君)
痰分五脏
生于脾。多腹痛膨胀。或二便不通。名曰清痰。或四肢倦怠。或久泻积垢。或淋浊带淫。名曰湿痰。若挟食积痰血。内成窠囊癖块。外为痞满坚硬。又名食痰。留于胃脘。多吞酸嘈杂呕吐少食噎膈嗳气。名曰郁痰。或上冲头面烘热。或眉棱鼻 作痛。名曰火痰。若因饮酒。干呕嗳气腹痛作泻。名曰酒痰。升于肺。则塞窍鼾睡。喘息有声。名曰中痰。若略有感冒。便发哮嗽。呀呷有声。名曰伏痰。若咽干鼻燥。咳嗽喉痛。名曰燥痰。久之凝结胸臆。稠粘难咯。名曰老痰。七情过多。痰滞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胁痞满。名曰气痰。迷于心为心痛惊悸怔忡恍惚。梦寐奇怪。妄言见祟。癫狂痫喑。名曰惊痰。动于肝。多眩晕头风眼目 动。耳叶搔痒。左瘫右痪麻木蜷跛。名曰风痰。停于膈上。一臂不遂。时复转移一臂。蓄于胁下。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名曰痰饮。聚于肾。多胫膝酸软。腰背强痛。骨节冷痹。牵连隐痛。名曰寒痰。又名虚痰。(入门)
痰病分辨
痰症初起。停留中焦。头痛寒热。类外感表症。久则停于脾肺。潮咳夜重。类内伤阴火。又痰饮流注肢节疼痛。类风家痹症。但痰病胸满食减。肌色如故。脉滑或细为异。(入门)
痰症察色
昔肥今瘦者。痰也。眼胞目下。如烟熏黑者。痰也。目睛微定。临时转动者。亦痰也。眼黑而行步呻吟。举动艰难遍身疼痛者。痰入骨也。眼黑而面带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湿痰也。(汇补)
痰分形色
新而轻者。形色清白稀薄。咯之易出。气味亦淡。久而重者。黄浊稠粘。咯之难出。渐成恶味。(入门)但伤风者。
痰必清薄而上有浮沫小泡。伤热者。痰必浓浓而难化。内虚者。痰亦清薄而易于化水。又味甜者属脾热。
味腥者属肺热。味咸者属肾虚。味苦者属胆热。色青者属肝风。色黑者属肾水。大抵黑色为肾虚水泛。气不归元。色红为火盛凌金。血不及变。所以红痰必劳损病症居多。最宜慎重。(汇补)
痰症脉法
左右关上滑大者。膈上有痰。又关脉洪者。痰随火动。关脉伏者。痰因气滞。若痰症得涩脉者。卒难得开。必费调理。有病患一臂不遂。时复转移一臂。其脉沉细者。非风也。必有痰饮在上焦。
痰似杂症
痰饮变生诸症。形似种种杂病。不当为诸杂病牵掣作名。且以治痰为先。痰饮消则诸症愈。如头风眉棱角痛。累用风剂不效。投痰药收功。如赤眼羞明涩痛。与以凉药弗瘳。畀痰剂获效。凡此之类。不一而足。散在各症。不能繁引。智者悟之。(三锡)
痰症总治
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胸臆者吐之。在肠胃者下之。(节斋)此为实人立法也。若肺虚有痰者。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者。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者。宜补肾以引其归藏。(汇补)
痰兼火治
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热者。故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绳山)然究而论之。痰之未病。即身中真阴也。火之未病。即身中真阳也。苟不能平调。六欲七情。交相为害。偏胜浮越。痰得火而沸腾。火得痰而煽炽。或升于心肺。或留于脾胃。或渗于经络。或散于四肢。或滞于皮肤。或溢于咽喉。种种不同。治者欲清痰之标。必先顾其本。欲辨火微甚。须明气盛衰。盖元气盛者火必实。元气虚者火必虚。能调元气之盛衰。而痰火相安于无事矣。(汇补)
痰兼气治
痰之在内者。为涎为饮。为癖为积。攻冲胀痛。皆属气滞。(时珍)然有二种之分。痰随气升者。导痰先须顺气。(严氏)积痰阻气者。顺气须先逐痰。(玉机)可见逐痰理气。各审先后。有理气而痰自顺者。治其微也。有逐痰而气方畅者。治其甚也。(徐春甫)
痰分燥湿
痰之外出者。为咳为咯。皆属于肺。为嗽为吐。皆属于脾。亦有二者之分。从嗽吐来者为湿痰。因脾为湿土。
喜温燥而恶寒湿。故二陈、二术为要药。从咳咯来者为燥痰。因肺为燥金。喜清润而恶温燥。故二母、二冬、桔梗为要药。二者易治。鲜不危殆。(汇补)
痰兼脾肺
脾肺二家。往往病则俱病者。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脏气恒相通也。故外症既现咳嗽稠痰。喉干鼻燥肺病。又现心嘈倒饱。食少泻多之脾虚。此时若以燥药补脾。则碍肺。以润药利肺。则碍脾。当斟酌于二者之中。拣去苦寒香燥。务以平调为主。泽及脾胃。而肺痰自平。不必专用清肺化痰诸药。盖脾有生肺之功。肺无扶脾之力也。(汇补)宜异功散。加苡仁麦冬石斛桔梗山药扁豆莲心之属。
虚痰补脾
痰之动。出于脾。(丹溪)凡衰弱之人。脾虚不运。清浊停留。津液凝滞。变为痰饮者。其痰清晨愈多。其色稀白。
其味亦淡。宜实脾养胃。使脾胃调和。饮食运化。而痰自不生。故治痰不知理脾。失其治也。(汇补)
虚痰补肾
痰之源。出于肾。故劳损之人。肾中火衰。不能收摄邪水。冷痰上泛者。宜益火之原。或肾热阴虚。不能配制阳火。咸痰上溢者。宜壮水之主。(汇补)
虚痰忌吐
痰之在身。如木之津。如鱼之涎。遍身上下。无处不到。(节斋)故虚痰上溢者。宜补气行痰。若过用吐药。则无以滋养经络。变为肾枯骨痿。(仲景)
虚痰忌下
虚弱之人。中焦有痰而生病者。胃气亦赖所养。卒不可攻。攻尽则愈虚。(丹溪)所以治痰用利药过多。中气受伤。而痰反易生。(汇补)
痰症用药
主以二陈汤。取半夏燥脾湿橘红利滞气。茯苓渗湿和中甘草益胃缓中。盖湿渗则脾健。气利则中清。而痰自化也。后人不知古人精微。谬谓药燥。而以贝母代之。殊失立法之义。夫贝母乃心肺二经药。性能疗郁。亡血家肺中有郁火。及产乳余症消渴阴虚咳嗽之人。忌用燥剂。姑以贝母代之。非半夏所长。若风痰
脉弦面青四肢满闷。便溺秘涩。心多燥怒。水煮金花丸、川芎防风丸。热痰。心脉洪面赤燥热心痛唇口干燥。多喜笑。小黄丸小柴胡汤。加半夏湿痰。脾脉缓面黄体倦沉重。嗜卧。腹胀食不消白术、局方防己丸。气痰。肺脉涩。面白。气上喘促洒淅寒热悲愁不乐人参逍遥散、观音应梦散。食积痰。加山楂神曲麦芽枳实。甚者必攻之。久病虚者。加参、术。兼补以运之。酒痰。用栝蒌、青黛。蜜丸噙化之。如酒积痰。白龙丸。脉滑数。或弦急。症兼口干面赤心烦嘈杂等火症者。二陈加芩、连、山栀便秘者。加玄明粉。不已者。滚痰丸。盖痰火盛于上焦。非滚痰丸不可。脉濡缓。身体倦怠觉重者。属湿痰。宜二陈、二术羌活防风。气虚。加参、术。若多郁悒人胃中湿痰。或周身走痛。饱闷恶心者。坠痰丸、小胃丹脉沉滞。或滑。或结涩。兼恶心饱闷。或刺痛。属郁气挟痰。宜开郁行气。七气汤、越鞠丸脉浮滑。见于右关。或两手关前浮大而实。时常恶心吐清水。痞塞者。就欲吐时。以探吐之。后以小胃丹徐服。痰在膈上咽下。泻亦不去。必用吐法。胶固稠浊。非吐不可也。又痰在经络中。亦有吐法。吐中有发散之意。须先升提其气。后乃吐之。如防风川芎桔梗、芽茶、韭汁之类。其吐药亦有数种。瓜蒂热痰。蒜白吐寒痰。乌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吐风痰常山吐疟痰。参芦吐虚痰。必俟清明时。于不通风处。以布勒紧其肚。乃可吐之。若脉涩年高虚人。不可用吐法也。有人坐处。率吐痰满地。其痰不甚稠粘。此气虚不摄而吐沫也。不可用利药。宜六君子加益智以摄之。若面有红赤光者。乃阴火上炎。又当用滋阴药。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凡人身中有块。不痒不痛。或作麻木。乃败痰失道。宜随处用药消之。外以生姜时擦之。亦不必治。若有痛处。按之无血色。坚硬如石。破之无脓。或出清水。或如乳汁。此属虚症。急于益气养荣汤中。加星、半以和气血。则已成者。使化脓速破为良。其轻而未成者。必自内消。切忌刀针之类。脾家湿热生痰上逆者。治火为先。白术枳实黄芩、石膏之类。痰挟瘀血。结成窠囊。膈间胀闷。诸药不效者。由浓味积热。肠胃枯涸。又加怫郁。胃脘之血。为痰浊所滞。日积月累。渐成噎膈反胃
若用燥剂。其结愈甚。惟竹沥、姜汁韭汁。可以治之。日进三五杯。后用养血健脾药。一法。用神术丸。大效。痰在肠胃。可下者。枳实大黄芒硝之属。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四肢。非竹沥、姜汁不能行。在皮里膜外。亦必用之二味。在阴虚有痰。大获奇效。痰在膈上。颠狂健忘噎膈反胃阴虚劳嗽半身不遂。必加竹沥。盖竹沥能养血清金润燥也。又痰阴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痛。两手软痹。医误以为风。则非矣。宜导痰汤姜黄木香。痰入经络成结核者。用夏枯草。人实者。用海藻昆布阴血不足。相火上炎。肺受火凌。津液凝滞。生痰不生血者。当润剂中。加麦冬地黄之属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家。而痰自息。投以二陈。立见危殆。瘦人多此症。有热在肺经而不在脾胃。致使咽喉干燥。稠痰凝结。咯不出。咽不下。当用节斋化痰丸。涤痰润燥。开结降火为上。但五液皆本于肾。肾虚无以制火。则火炎上。又当滋阴补肾以治本。尝治老年男妇。一切燥痰噎膈不舒。大便干燥。或痰结喉中咯不出。悉用清化膏以培肾壮水。兼噙化痰丸以治标。其效甚速。气虚有痰饮肾气丸补而逐之。凡尺脉浮大。按之则涩。气短有痰。小便赤涩足跟作痛。皆肾虚不能行。浊气泛上而为痰也。肾气丸屡验。若脉沉濡。清气不升。致浊液不降成痰者。二陈汤加枳、术、升麻。若脉细滑兼缓。痰清薄。身倦怠。肢酸软。此脾气虚而不能运化有痰也。六君子加姜汁木香。若脉浮濡。
易于伤风痰嗽。此肺气虚不能清化而有痰也。六君子加桔梗。若脾经气滞痰中有血者。异功散麦冬白芍药。肝经血热痰中有血者。加味逍遥散肝肾阴虚痰中有血者。六味丸。若过服寒凉之剂唾血者。四君子汤
痰症选方
二陈汤(和剂) 统治痰饮之症。谓其健脾燥湿。化气和中也。
陈皮 半夏(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甘草(一两半)
为剂。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六分服。加南星枳壳。名导痰汤。加南星黄芩黄连。名润下丸。以盐水拌煮诸药。故名润下。治痰热症。
新制润下丸 降痰极效。
陈皮(四两以盐水拌煮透晒干为末) 炙甘草(一两)
水酒糊丸绿豆大。清茶下。
半夏丸肺热咳嗽生痰。
蒌仁半夏(等分)
各为末。和匀。淡姜汤丸。
神术丸 治膏粱郁结。胃槁肠燥。凝痰不顺。将成噎膈者。
茅山苍术(五钱) 生芝麻(五钱水研) 大枣(十五枚水煮)
以术为末。捣二味为丸。加真广皮五钱。更效。
四制化痰丸 治肥人因醇酒浓味。肺胃上口有痰生火者。
半夏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用生姜黄连煮。一分用知母贝母煮。一分用人参杏仁煮。一分用桔梗桑皮煮。
各拣去余药。单用半夏为末。水糊丸。
汝言化痰丸 治肺家老痰在于喉中。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
栝蒌 杏仁 海粉 桔梗 连翘 五倍子 香附 蛤粉 瓦楞子 风化硝姜汁少许。和竹沥捣入药。加蜜丸。噙化。或作小丸。清茶下。
抑痰丸 治痰结胸喉。用此顺降。功与化痰丸相似。而药味简要。可摘入煎剂中用之。
蒌仁(一两) 贝母(六钱) 半夏(三两)
以蒸饼丸如麻子大。每服百丸。淡姜汤下。
黄栝蒌丸 治食积痰饮。胸膈胀闷。吐痰如胶。或五更发咳之症。
栝蒌 半夏 山楂 神曲等分为末。以栝蒌水丸。竹沥和淡姜汤下。
搜风化痰丸(丹溪) 治风痰半身不遂。歪斜蜷挛。颠狂眩晕之症。
胆南星(二两) 僵蚕(一两) 白矾(一两) 天麻(一两) 荆芥(一两) 白附子 陈皮 辰砂(各五钱) 半夏(一两)
上为末。姜汁丸。以辰砂为衣。每服四十丸。淡姜汤下。瘫痪症。酒下
稀涎散 治风痰壅盛。不语。(方见中风)
千缗汤(大全)
半夏(七个) 皂角(去弦皮) 甘草(各一寸) 生姜(如指大)
水煎。
黄芩利膈丸 治热痰眩晕嘈杂吞酸呕吐。咯痰青黄色者。
生黄芩 炒黄芩(各一两) 半夏 泽泻 黄连(各五钱) 南星 枳壳 陈皮(各三钱) 白术(二钱)
蒸饼丸。
星半蛤粉丸 治湿痰倦怠痿弱泻利肿胀。上为咳嗽。下为白浊之症。
南星 半夏 苍术(九蒸洗) 白术(各一两) 蛤粉(二两) 橘皮(一两半)
神曲糊为丸。姜汤下。
中和丸 治湿热气痰。
苍术 黄芩 半夏 香附桂丸(洁古) 治寒痰
南星 半夏 官桂(各三两)
为末。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枳术丸脾虚食积生痰。(方见伤食)
六君子汤 治气虚挟痰之症。(方见中风)
茯苓丸 治中脘停痰伏饮。手臂一肢麻木不举。不可作风症虚症治者。此方主之。
半夏(二两) 茯苓(一两) 风化硝(二钱五分) 枳壳(五钱)
姜汁、竹沥和糊丸。
控涎丹 治痰涎在心膈上下。使人胸背手足颈项腰胁引痛。有似瘫痪者。
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各等分)
小胃丹 上取胸膈之痰。下利肠胃之痰。胃弱者戒之。
甘遂(面裹水浸半日煮晒) 大戟(长流水煮) 芫花(醋拌瓦器内炒各五钱) 大黄(酒蒸拌一两五钱) 黄柏(炒三两)
粥丸。此方与坠痰丸。俱为脾家湿痰臌胀之剂。可与沉香化气丸相间服。则不伤元气而胀渐平。
坠痰丸 治湿痰在脾胃成胀满者。用此下之。
黑牵牛 枳实 白矾 朴硝 枳壳 牙皂萝卜汁丸。每服五十丸。鸡鸣时服。初则有粪。后则有痰。元气实者。每日一服。元气虚者。间一日服。以大腹和软平复为度。
滚痰丸(王隐君) 治一切壮实人痰滞肠胃。变成诸般奇怪之症。
大黄(略蒸) 黄芩(各八两) 青礞石(以焰硝同 黄金色) 沉香 百药煎(各五钱)
上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清晨白汤下。服后仰卧片时。使药气少停膈上。然后下行。妊妇忌用。
瓜蒂散 痰在膈上。用此吐之。
瓜蒂(七枚) 赤小豆(七粒) 甘草(三分)
为末。每服一钱。或五分。空心。以齑汁或豆豉汤下。鹅翎探吐。令快为度。
润字丸 开结润肠。通痰去垢。亦可为外感家秘结症。代承气汤功用。
橘红(一两) 杏仁(二两) 牙皂(一两) 前胡 天花粉 枳实 山楂肉(各二两) 甘草(三钱) 槟榔(七钱) 半夏(一两) 生地黄(十二两)
水发丸。空心。白滚汤下二三钱。
白龙丸 治酒积有痰。
半夏 滑石 茯苓 白矾(等分)
神曲糊丸。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