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症会心录
简 介:《杂证会心录》是清代汪蕴谷编写的一本临证综合类中医文献,成书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1936年由杭州三三医社辑入《珍本医书集成》。
作者:清.汪蕴谷编
共 41 章节 6.25万+字数

痢症
  愚按痢疾一症。非六淫之邪所感。瓜果生冷所伤。而后始有此患也。余尝观古法相传。谓炎暑大行。相火司令。酷热蓄积为痢。近日医家。皆宗其说。
  不知暑乃六淫之一。中暑发热者有之。受暑而发疟者有之。与痢症毫无关涉。医用其法者。往往取效少而伤人多。夫痢症实时疫中浊邪中下。
  名曰浑者是也。邪毒入胃脘之上焦。则浮越于肌表。而恶寒发热。邪毒中胃脘下焦。而走入大小肠。则剥脂膏之脓血。而后重里急。邪毒出肌表。
  由三阳而传入三阴。入里杀人。邪毒在肠脏。致恶饮食而败脾胃。绝谷杀人。若下痢而兼寒热者。杀人尤速。此疫邪入胃之不同。而见症之各别也。
  盖天地不正之杂气。种种不一。而痢症疾速。亦杂气所钟。病遍于四方。延门阖户。一人病此。人人亦病。此始也感受于天。继也传染于人。其为气所感召。已明验矣。且经不云乎。夏伤于暑。秋为 疟。未见传染也。因于暑。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未见传染也。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未见传染也。而痢疾之传染。益信暑热之无与。况杂气所著无方。或发于城市。或发于村落。他处安然。无有杂气之所发无定。或村落中偶有一二所发。或一年中竟无一人所感。而暑热则每岁时之所必有。瓜果每夏秋之所必熟。何值此痢疾不发之年。虽暑热酷烈。瓜果多食。卒未见滞下而广行如此。则不辨而自明矣。而余谓疫邪作痢之说。亦不为无据矣。此症初治。宜用黄金汤解疫毒而救胃气。继用四君子汤扶脾土而补元气。久则用八味加参汤。补真元而生土气。经曰。肾为胃关。主二便而开窍于二阴者也。即体实受邪。
  于黄金汤中加黄连一味。无不捷应。若兜涩太早。休息久痢。邪在肠间。体实余邪不下者。宜犀角地黄。或巴豆霜丸。体虚余邪不下者。宜六味归芍汤。或桂附八味丸。此治痢大略之法也。若症见脓血切肤。少腹必急痛也。赤白刮下脂膏有浅深也。里急后重。或塞或热而下迫。或气虚而下陷也。口渴引饮。或液少而亡阴。或胃热而火炽也。是以治痢之诀。要在虚实寒热得其法。则万无一失矣。第疫气之来。有一无二。而人生禀赋不齐。虚实寒热各殊。虚体受邪。则为虚痢。实体受邪。则为实痢。寒体受邪。则为寒利。热体受邪。则为热利。司命者其可不详察欤。呜呼。余曾见痢疾蜂起。医者洋洋得意。谓家人妇子曰。滞下发矣。正吾技之擅长。可操必胜之术也。
  及其举方。非槟朴之破气。即承气之攻下。未几呕恶恶食之变在先。冷汗呃逆之变在后。医家至此而技穷。病家至此犹不悟。推其故也。缘误认暑热瓜果之利害。不明疫邪入肠之伤人。岂知疫痢之恶。能绝人之谷。削人之脂。损人之脾。伤人之胃。耗人之气血。正气为邪毒败坏如是。而医尚于香连。切切于承气。极之不可救。而莫可如何也。吁。医过矣。医过矣。
  自制黄金汤
  黄土(五钱) 扁豆(四钱炒) 谷芽(二钱炒) 茯苓(一钱)
  黑豆(三钱) 甘草(八分) 白芍(一钱五分炒) 生姜(三片) 金银花(三钱) 五谷虫(二钱炒研) 扁豆花(十枚)
  水二钟。煎八分。不拘时服
  立方精确。可为一百十四方矣。
  四君子汤
  (见中风门)
  八味加参汤
  (见审虚实门)
  犀角地黄
  (见吐血门)
  巴豆霜丸
  巴豆(去皮心研)
  饭捣为丸。每次滚汤下四五粒。
  六味归芍汤
  (见中风门)
  桂附八味丸
  (见眩晕门)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