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简 介:纵览古今医家运用经方、时方的独到经验,从而博采众长,开阔思路,提高自己的临床疗效。
作者:
共 100 章节 39.68万+字数

旋覆花
【方药】旋覆花三两(9克)葱十四茎(6段)新绛少许(适量)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七)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十一)
【解说】本方主治肝着之证。肝着因其发病为肝脏气血瘀滞,着而不行所致而得名。其证以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常喜人按揉或足蹈
其胸上为特点。本病初起病在气分,进一步发展则病在血分,久则入络,使络脉瘀滞。治用旋覆花下气散结活血通络。方中葱白通胸中之气,旋覆花降胸中之气,二者相伍,一通一降,斡旋气机。新绛为茜草,走入肝经,活血化瘀,为治肝着之要药。后世所采用的“通络法”治疗“久病入络’’之证,都是在本方用法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运用】
一、肝着
孙忠年医案:杨某,男,32岁,干部。1984年5月21。日初诊。主诉:胸部闷痛一年余。头晕目眩两胁隐痛胸闷气促,常用手捶胸则解。曾以“慢性肝炎”住院治疗三月,而胸闷痛加重,某医院又以 “神经官能症”医治罔效。现症烦躁易怒,纳差失眠胸闷叹息,两胁胀满脘腹微胀,二便自调,脉象弦紧舌质淡苔白。辨证:胸胁胀痛,常喜捶胸为肝郁气滞,脉络不通肝着病。病久不愈,肝气横逆,故时痛攻心。治以疏肝降气,温通脉络。处方:旋覆花15克(包),红花10克,葱茎半尺三根,3剂水煎服。同时用复方人参注射液肌注,每日2支。
6月1日二诊:服用上药后症状减轻,上方加柴胡10克,莱菔子15克,丹参30克,3剂。
6月5日三诊:诸证悉除,嘱服刺五加片以巩固疗效。(陕西中医1985;:27)
按语:本案肝着表现较典型,果用旋覆花汤取效。
二、胸痹(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
易望丰医案:郭某,男,49岁,病历号315915。因“左胸部掣痛年余,于1985年11月4日入院。患者于1984年秋因劳动汗出当风后出现左胸部肌肉紧张疼痛,并见条索状隆起,西医诊为“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Monder·氏病),经抗炎、针灸及理疗月余少效,患部条索状肿物逐渐扩大延长,疼痛加剧,抬举左手时其痛尤甚。查其舌质红,边有瘀斑脉细缓。左胁缘向上至乳部可扪及长约13cm条状隆起,按之疼痛。此乃风寒外袭,脉络痹阻。拟祛瘀通络之法,旋复花汤合四逆散主之:旋复花9克,红花6克,葱白5茎,柴胡10克,赤芍15克,枳实10克,甘草6克。以水1000ml,煮取600ml,温分二次服,每日1剂。共服26剂,诸症悉除。(国医论坛1990;<2):15)
按语:本案之发病机理为汗出当风,腠理不密风寒外袭,寒凝脉泣。‘治宜祛瘀通络,温而疏之。《金匮》旋复花汤原治“肝着”及
妇人半产漏下”,今取其下气散结活血通络之力,合四逆散伸阳解郁,疏利气机,使血行风灭,阳伸寒解,脉络畅通,气血条达,诸恙自平。
三、胃痛(慢性胃炎)
吴榷仙医案:卢某,50岁,顽固胃痛18年,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身瘦体弱饮食减少求治。初诊:胸胁作痛,喜按,喜热饮,肝着之候也。旋复花30克,茜草6克,火葱14茎整用(四川葱子较小者名火葱)。初次煎好,分两次服之。
二诊:服上方胸痛喜按之证减轻,仍喜热饮,大便曾解数次,肾囊微觉冷湿,服前方加味治之。旋覆花18克(包),茜草5克,干姜12克,云苓12克,枳实6克(打),火葱7茎整用,服2剂。以后始终以旋覆花汤为主,或配合枳术丸、栝蒌薤白汤、《外台》茯苓饮、六君子汤等,计十一诊,肝着痊愈。(中医杂志1964;<6):29)
按语:对于肝郁胃痛旋覆花汤有较好疗效,根据情况可加用川楝子延胡香附五味子陈皮神曲等品。
四、半产漏下
张哲臣医案:任某某,女,32岁,农民。妊娠5月,负重受伤,半产后漏下鲜血或夹紫块,淋漓不断,已近2月。少腹刺痛漏下痛轻,少顷复痛复漏。小劳则病加,切脉弦细,断为半产后瘀滞为患。用旋覆花汤加昧:旋覆花(包)12克,青葱管6支,茜草6克,丝棉6克,熬砂糖(搅冲)15克,红酒(冲)1杯,童便(冲)1杯。前四味用水煎,汤成去渣,冲入红酒、童便砂糖,搅匀顿服。连服2剂,患者排出白肉片一块,少腹刺痛消失,漏下亦止,继予补养气血之剂而愈。(浙江中医杂志1966;(2>:20)
按语:半产漏下缘于负重努伤,瘀血内存,此必腹痛漏下不止,病由经入络,试用旋覆花汤治疗,无新绛,则以茜草、丝棉代之。加入砂糖、红酒、童便,意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耳。
【补述】关于本方中的新绛,《本草经》未载,有医家认为是用绯帛,即将染成大赤色丝织品的大红帽帏作为新绛,有的认为是以茜草初染或以猩猩血、藏红花汁、苏木染成者。梁·陶弘景称绛为茜草,谓新绛为新刈之茜草,后世多从。因茜草主入肝经,功专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肝脏气血瘀疼痛之常用之品。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
【方药】甘草
白术各二两(各6克)干姜茯苓各四两(各12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裹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十六)
【解说】本方主治肾着之证。肾着,由寒湿痹着于腰部所致,因腰为肾之外府而得名。本病证多起于身劳汗出之后,感受寒湿之邪,以腰
以下冷痛、沉重为发病特点。虽“形如水状”,但并非水气内停之病,故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其治疗,亦不必温肾,但去其在经。之寒湿即可。甘姜苓术汤用干姜甘草温中散寒,以茯苓白术健脾除湿,正与本证合拍。本方又名肾着汤,临床广泛用于呕吐泄泻子肿遗尿、妇女腰冷带下寒痹、痿证等病的治疗,疗效颇佳。
【运用】
一、肾着
杨志一医案:刘某某,男,29岁,干部。1958年患输尿管结石施.行手术后,患部(右小腹)经常胀闷不舒,腰际亦作牵引酸痛,腰以下冷而沉重,大便秘结小便频而混黄,I:I不渴食欲睡眠均差,舌-白腻而粗,脉沉细而涩。小便检查:蛋白(+++),红细胞(+++),上皮细胞(+)。一再住院治疗,并陆续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1960年12月14日会诊,据上述脉证,认为湿伤腰肾,病名“肾着”,拟甘姜苓术汤。
炙甘草6克,炮姜6克,云苓9克,白术9克,当归9克,杜仲9克,每日1剂。连服24剂,腰腹舒适,已无酸胀之感,下肢转觉温和而轻快,大便恢复正常,沉涩之脉见起,精神饮食睡眠均大有进步,小便检查已无异常发现。(江西医药杂志1962;(7):22)
按语:本案表现符合肾着病特征,故经用甘姜苓术汤治疗。以其脉来沉细而涩,故加杜仲当归补肾活血
二、缩阴
侯在士医案:1974年5月17日诊治杨某,男,52岁,觉腰下寒凉,腰以上无病,饮食正常,小便清白,全身倦怠无力,阴茎向内回缩1/3以上,已经四、五个月不能参加劳动,病人甚感苦恼。曾在各医院治疗,均未见效,求我医治。脉象沉弱无力。据脉证此病属少阴,下焦受寒。治用回阳祛寒法。处方:甘草20克,干姜15克,茯苓20克,苍术20克,薏米20克,附子15克,细辛15克,水煎服,使出微汗。5月25日复诊说:两剂药服后,病已去大半,请再拟方。我遂按原方将附子细辛各增至20克。又投与两剂,服后病即痊愈。(辽宁中医杂志1980;(5):35)
按语:(原按)病已四、五个月,下焦陈寒不除,非重用附子细辛不可。“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主要是看病证的需要与否,且甘草能“解百药毒”、“调和诸药”,方中有甘草20克,它可以起到减轻细辛附子等药的毒性
三、寒痹 侯在士医案:1974年7月22日,汤某,男,46岁,患风湿性关节炎一年有余,病势逐渐加重,行走困难,膝关节活动有响声,疼痛难忍,曾多方治疗未效,求治于我。脉象沉紧有力,尺部见弱。治以祛风除湿散寒。处方:甘草20克,干姜15克,茯苓20克,苍术20克,桂枝15克,威灵仙20克,附子10克,细辛10克,水煎服,使出微汗。连服4剂而愈。(辽宁中医杂志1980;(5>:35)
按语:肾着汤主治寒湿痹阻之证,对寒性痹证亦应有效。
四、痿证
肖铖医案:赖某,男,27岁,农民,1984年4月11日初诊。患者于今晨醒后突感双下肢无力,不能站立与步履,即由家人背来就诊。诊见双下肢欠温,不能随意运动。自感腰部重着,并有胸脘痞闷纳呆大便素溏。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腻,脉沉迟。辨证为脾阳虚衰,复感寒湿痿症。治拟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投肾着汤加味:甘草9克,干姜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桂枝6克,巴戟天10克。服2剂后下肢即能站立,守方继服4剂,诸症悉瘥。随访三年余未发。(江西中医药1990;(1>:6)
按语:痿证的发生,外因多责肺热伤津、湿热浸淫,内因多责脾胃虚寒气血虚弱肝肾亏虚等。然外感寒湿而致痿者临床并不鲜见。秦景明的《病因脉治》指明:“风湿痿软之因,或居处卑湿,或冒风雨,留着经络,则纵缓不收,痿软之症作矣。”确是独具慧眼。从上述两案来看,非独风湿,且多挟寒邪致痿。盖因寒性收引凝滞,湿性重浊粘滞,气血不利,经脉弛缓,故骤发为痿。其发病多与居处潮湿和骤淋风雨有关。其表现多以下肢痿软欠温而兼腰、肢重着为主症。有关其治疗,《张氏医通》论治痿厥中指出:“一属脾湿伤肾。”主用肾着汤加萆解,此系寒湿治法。本案即用肾着汤治疗,酌加祛湿温经通络之品,以治寒湿痿,收效颇捷。

五、咳嗽(慢性气管炎)
王维澎医案:李某,男,45岁。初诊日期:1982年4月2日。有气管炎史十余年。近十日复作,咳嗽、痰稀白量多,咳则汗出胸闷不能平卧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证属:肺有寒饮,脾虚生痰上渍于肺,其标在肺,其本在脾,土不生金也。治以健脾温肺降气化痰。拟甘姜苓术汤加味:炙甘草9克,干姜12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葶苈子12克,苏梗9克,杏仁6克。3剂。药后咳嗽大减,饮食增加,可平卧。继用上方5剂,获愈。’(湖北中医杂志1985;(5):38)
按语: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咳嗽肺脏之本病,肺病日久则损及脾气,即所谓“子盗母气”。故补土生金是其治也。方中干姜温肺化饮,温健脾阳。苓、术健脾利湿炙甘草益气和中。加葶苈子“疏肺下气消痰”,入杏仁降气平肺气之逆以行痰。增苏梗行气宽中,以助肺之宣降、脾之健运.
六、泄泻
王维澎医案:李某某,女,30岁。1985年1月6日就诊。平素饮食稍有不慎,即作腹泻。一周前因食生冷,遂致泄泻。日6~7次,泻下清稀甚则如水样便。腹痛不显,口渴喜热饮。舌淡苔白腻,脉濡滑。证属:脾胃虚寒。治以温中止泻。方用甘姜苓术汤加味:炙甘草12克,干姜15克,茯苓18克,白术15克,车前子(包)15克。3剂。
1月10日复诊:腹泻减轻,日2~3次,为稀软便。舌淡苔白脉濡缓。减干姜量至9克,以防温燥太过。加神曲9克,以健脾和胃。3剂后,大便成形,日一次。诸证霍然。(湖北中医杂志1985;(5):38)
按语: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混杂而下,则泄泻作矣。方中炙甘草益气健脾干姜温脾阳散胃寒;苓、术补脾利湿。加入车前子以“开支河”,程国彭谓:“凡治泻,须利小便”,即是此意。
七、脱肛
谢自成医案:伍某,男,10岁,1984年9月25日诊。5月初患痢疾,大便脓血,里急后重,持续20余天,经中西药治疗痊愈,但每次便后肛肠均有外脱。先可自回,后来逐渐加重,外脱日趋严重,需以手纸托入。曾以补中益气法治疗60余天,稍有好转。五天前,因参加跑步活动,脱肛加重,每次须以温水坐浴十余分钟,才能手纸托入。刻下便多稀溏,日2~3次,纳食尚可,小便清长神疲乏力四肢欠温。活动稍甚,即见气促头昏。视其面色淡白少华,舌淡苔薄白脉濡细。此乃肺脾肾阳气不足虚寒内生,摄纳失司之故。治以培土为主,佐以敛肺纳肾,方选甘姜苓术汤加味。黄芪20克,茯苓15克,山药12克,炙甘草10克,炮干姜10克,土炒白术10克,大枣10克,百合10克,制附片8克,红参(另煎兑服)8克。嘱其避免剧烈活动,多静少动。服药6剂,症状悉减,连服10余剂而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2):17)
按语: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亏虚,失于摄纳,亦致脱肛。肺与脾同属太阴,成子母相应,肺气(阳)虚,可通过健运脾母而治之,此培土生金之大法也。

八、遗尿
谢自成医案:谢某,男,12岁,1980年3月15日来诊。遗尿2年余。自1977年冬季以来,经常晚上尿床,曾服补肾固涩药和补肾狗肉汤(以枸杞肉桂熟地黄等药炖狗肉)均无效。近月来,尿床次数更加频繁。白天尿频量多,纳食不佳,大便溏稀,日1~2次。面觥少华,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此乃脾肾气虚之故,以燠土胜水,缩泉止遗法治之。方用甘姜苓术汤合缩泉丸加味。炮干姜1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益智仁8克,乌药8克,炙甘草8克嘱其于午后限制饮水,连服上方20余剂而康。随访一年,未见复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2>:17)
按语:肾阳虚亏,水气内盛,膀胱气化失司,故而遗尿,用甘姜苓术汤为主治疗,在于培土以制水也。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