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纵览古今医家运用经方、时方的独到经验,从而博采众长,开阔思路,提高自己的临床疗效。
作者:
共 100 章节 39.68万+字数
薯蓣丸
【方药】
薯蓣三十分(22.5克)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各7.5克)
甘草二十八(21克)
人参七分(5·25克)
川芎芍药
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各4.5克)
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各3.75克)
阿胶七分(5.25克)
干姜三分(2.25克)
白敛二分(1.5克)
防风六分(4.5克)
大枣百枚为膏(33枚)
【用法】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现代用法:诸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9克,一日二次,空腹用温开水或黄酒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原文】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十六)
【解说】本方主治虚劳兼有风气之证。虚劳之证,人之气血阴阳皆亏,抵抗能力低下,容易招致虚邪贼风侵袭,内外俱病。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当此之时,其治必以扶正祛邪为法,而重点在于扶正,兼祛贼风邪气。切勿单纯祛风,一味祛邪,否则,邪非但难去,且徒伤正气,使病深莫解。扶助正气,既要补阳气,又要养阴血,然人之气血,来源于“后天之本”脾胃,故扶正之中,当以调补脾胃为先。本方主用薯蓣专理脾胃,大补虚赢;以四君、豆卷、姜、曲益气调中;四物、麦冬、阿胶养血滋阴;柴、桂、防风祛风散邪;杏、桔、白蔹通宣肺气。可谓寓攻于补,寓散于收,不寒不热,不攻不泻,不湿不燥之平剂,临证于调理脾胃,气血两补,内外并治中,俱有佳效,且可以常服。
【运用】
一、风气虚劳
李西园医案:唐氏女,16岁。于辛酉冬12月,赴邻村饮筵,由于饮食失节,归途复感受风寒,遂发生身疼咳嗽疾,复兼发热下痢。初未加注意,延至次年壬戌春2月,病势增剧。咳嗽喘息,形销骨立,少食而复腹痛下利,午后潮热,面色苍白,行动需人扶持,否则便要倾跌,已造极中之候。某医认为虚劳弱症,应当大补,投以人参、洋参、黄芪、云苓、当归等大补气血药物,数剂服后,病势益剧,转为食少,不眠,咳喘弥甚。该父无计,到寓求治于予师。师与予参考商讨治法,予主张金匮薯蓣丸法,变丸为汤,服毕4剂,诸证皆效,后又4剂继续与服,病愈大半。又与薯蓣丸100粒,每日早晚各服1粒,为期2月余,康壮如初,感激万分,念予不忘。(哈尔滨中医1965;(2):52)
按语:饮食失节,损伤脾胃,复感风寒,外内皆伤,治当扶正而祛邪,徒用补药,则邪恋不去,故其病益剧。患者见形瘦食少,腹痛下利,脾胃虚象,已露端倪,正合仲景薯蓣丸法,投之果愈。
二、肺痨(肺结核空洞出血)
涂钟馨医案:黄某,男,54岁。农民,1989年6月23日初诊。患肺结核16年,断续服抗痨西药,病时重时轻。2个月前咳嗽加剧,咯痰带血,白晴黄染,尿黄,厌食而住某县医院传染科治疗。诊断为“肺结核空洞出血”、“急性黄疸型肝炎”。经中西药结合治疗,血止,黄疸消退,纳食稍增。因家贫未能住院继续治疗,于7目前自动出院。刻下症见咳嗽声怯,痰白量多,纳谷不香,便溏溲浊,面唇不华,形体骨立,舌淡暗,边齿印,苔白,脉细涩如丝。肝右肋下触及3cm,质偏硬。肝功能检查:麝浊10单位,谷丙转氨酶64单位,总蛋白72g/L,白蛋白3.5g/L,球蛋白3.7g/L,}IBsAgl:32。胸片示:TB上。中/上中,血沉46mm/h。
薯蓣丸加百部、黄芩、鳖甲、丹参,嘱常服,并停用抗痨西药。患者于1991年8月7日复诊。自诉服此方3个疗程,临床症状消失,安谷长肌,劳作如昔,今来要求复检。B超示:肝右肋下1cm,肝胆脾未见异常征。胸片示:空洞消失,原结核病灶钙化。肝功、血沉检查正常。嘱原方续服半年,以资巩固。(国医论坛1994;:20)
按语:仲景对薯蓣丸治疗范围的论述仅“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九字,笔者从“虚劳”一词领悟本方证治的主要病机,从“风气”一词领悟本方论治的针对性,从“诸”、“百”二字领悟本方应用范围的广泛。并根据“以药测证”的方法,结合分析本方药作用,从而拓宽了本方临床应用的思路。
三、心悸(心功能减退)
邵桂珍医案:陈某,女,45岁。1989年10月30日诊。患病毒性心肌炎3年,多次住院中西药治疗,症状时缓时急,终未获愈。面色萎黄,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头晕目眩,终日嗜睡,稍事活动,诸症加剧,下肢浮肿。舌苔淡白薄腻有齿痕,舌质淡红无华;脉象迟缓无力,时结代。为心功能三级。心率缓慢,55次/分。心电图:伴室性早搏。心功能测定:每分钟搏血量5.30升,每搏血量60毫升,明显减少。胸片示心脏扩大。属心气(阳)不足、心血匮乏。依法服薯蓣丸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并可从事一般家务劳动,心功能恢复到一级,心率增至78次/分,无早搏,超声心动图:每分钟搏血量7.40升,每搏血量96毫升,明显提高。复查胸片,心脏较前缩小。后又间断服药百日,诸症若无。追访2年,未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94.;(6):257)
按语:据邵氏经验,本方常用于多种虚赢疾病的康复治疗及慢性心脏病心功能减退的恢复治疗,收效良好。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提示,方中的不少药物,特别是人参、桂枝、干姜等,具有明显的扩张血管、兴奋心肌、刺激冲动、增加心率等作用,可使整个心脏的传导、搏血功能大为改善。从中医角度来讲,邵氏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治疗心脏诸疾,特别是对心气不足、心阳衰微的慢性心功能减退患者的治疗,与其单用归、胶滋腻之品纯补有形之血,远不如以疏导、温运、益气、调和等法激发无形之气。薯蓣丸则囊括诸法,可长期服用。
四、低热不退
黄泰生医案:邹某,女,24岁,农民,1984年8月18日诊。低热半年余,持续在37.4~38℃,午后稍高。伴心悸、头昏、疲乏,食后上腹饱胀,右胁下隐痛,劳累后发热加重。曾作胃镜、超声波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肝功能及抗“O”、血沉均属正常。曾服中西药少效。询问起病之初乃因经期发热下水田而起。前医先后用独活寄生汤祛风胜湿,桂枝汤调和营卫,藿朴夏苓之品淡渗清利,补中益气法甘温除热,均未显效。日渐消瘦,疲惫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数。此乃脾胃先虚,复感风湿热之邪为患,浊邪内蕴中焦,少阳、机枢不利,清浊升降受阻致发病缠绵不已。应先扶脾复正,兼散风驱湿,理气解郁为治,薯蓣丸化裁。
处方:淮山药、黄芪、熟地各15克,云茯苓、防风、白芍、神曲、泽泻各12克,扁豆、苡仁各10克,柴胡、当归、陈皮各8克,桂枝、川芎各4克,太子参20克。5剂后热退,诸症减,续服5剂精神好转,再进5剂以固疗效。现参加田间劳动,体力如常。(新中医1986;(10):21)
按语:本病为内外合邪。脾胃之气先虚,复感外邪为病,单用驱风胜湿,调和营卫或淡渗分利,甘温除热均不切病情。治应标本兼顾。正合薯蓣丸之法。
五、胃脘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姜彩兰医案:杨某,男,68岁,1981年3月12日初诊。患者右上腹部疼痛3年多,食后腹胀,眩晕乏力,肢体麻木,腰膝冷痛,消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黄,脉沉细无力。钡餐透视: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辨证: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寒热失调。处方:薯蓣30克,当归12克,桂枝6克,川芎12克,麦冬12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杏仁12克,党参15克,柴胡6克,桔梗12克,茯苓12克,阿胶12克,干姜6克,白蔹12克,防风12克,甘草3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水煎服。日服1剂,分早晚两次服。
服药35剂,病人腹痛好转。服药105剂后。食欲增进,体力日增,肢体麻木消失。诊见:舌质较红润,苔薄白,脉沉。后改为隔日1剂,以巩固疗效。服用上方两月后,胃镜检查,溃疡消失。(山东中医杂志1987;(6>:23)
按语:本病的发生,中医多责之于脾胃气虚,饮食所伤,劳倦过度,情志失调。正如《寿亲养老新书》所云:“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
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由于本病患者多有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痰凝血瘀,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候,故用薯蓣丸加黄芩、半夏,每获佳效。
六、半身麻木
刘俊士医案:林某,女,50岁,1985年7月13日来诊,左半身麻木已一年,左半身汗少,平时好叹息,气短。两便尚可,纳可。两脉细软无力,舌质稍红,但无苔,证属气血两虚,薯蓣丸加减。山药30克,当归15克,桂枝9克,熟地15克,甘草9克,大豆卷9克,党参9克,川芎9克,白芍12克,麦冬12克,大腹皮9克,桔梗6克,阿胶珠15克,防风9克,9剂。1985年7月24日,服上方无效,上原方加稀签草30克,6剂。1985年11月13日,因他病来诊,谓服上方15剂后病已愈,左半身已不麻。(《古妙方验案精选}1992:88)
按语:半身麻木,中医认为是风,考虑到病人年大体弱,必须扶正祛邪,故在补肾补气的基础上,加桂枝、防风等以祛风,加桔梗以宣肺气。
七、脱肛
姜彩兰医案:李某,男,69岁,1984年8月23日初诊。患者脱肛两年余,初病时,便后尚能自行回纳,就诊时病情加重,便后难以自行收复,且咳嗽、下蹲、行走或用力过猛均可脱出。伴见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心慌气短,消瘦,精神倦怠。舌质淡白,脉沉细无力。辨证:气血两亏,中气下降。拟薯蓣丸加黄芪、升麻、陈皮治之。处方:薯蓣30克,当归12克,桂枝6克,生地12克,神曲9克,豆黄卷12克,川芎12克,麦冬12克,白芍6克、白术10克,杏仁12克党参15克,柴胡6克,桔梗12克,茯苓12克,阿胶15克,干姜9克,白蔹10克,防风10克,甘草3克,大枣5枚,升麻10克,黄芪30克,陈皮10克。水煎服,日服1剂,早晚各1次。
服药74剂后,病情明显好转,便后肛门脱出较轻,能自行收复。其他证候亦随之减轻,舌脉正常。并服补中益气汤巩固疗效。调理月余,其病不发而愈。随访至今,病未复发。(山东中医杂志1987;(6>:23)
按语:导致本病的原因甚多,但发病机理,不外虚实两个方面。虚证多由中气下陷或肾虚不固所致;实证多由湿热下注肛肠而成。而老年脱肛,多责于虚。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老年气血已衰……易脱肛。故用薯蓣丸加升麻、黄芪、陈皮,使方中寓有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举陷。治疗老年脱肛,疗效可靠。
八、产后腰痛
王占玺医案:平某某,女,30岁。患者平素脾虚胃弱,经常纳谷无味,食欲不振,有时一餐只进一两稀饭,故日渐赢瘦,自觉头晕,心慌短气,四肢疲乏无力,睡眠不好。怀孕后食欲更减,虽服胃蛋白酶合剂、干酵母片和中药开胃健脾药,但效果均不显。产后二十天发现腰髋疼痛,日轻夜重,兼有麻木痰胀疲乏之感,于1981年10月21日来诊,查其腰骶椎无侧弯,腰大肌和臀部环跳穴有明显压痛,但按压时不向下肢放射,走路蹒跚,疼痛剧烈,初步诊为“产后腰髋痛,性质待查,以薯蓣丸原方剂量配丸一料,结合局部按摩,治疗十天后疼痛大减。服药一个月后,纳差食少,头晕心慌乏力明显好转,继服两个月,饮食大增,自觉体质逐渐强壮,体重增加,腰髋疼痛和其他诸症已消失痊愈。(《张仲景药法研究》1984:751~752)
按语:素体虚弱,产后感邪;用薯蓣丸扶正以祛邪,正治之法。
九、圆翳内障(老年性白内障)
姜彩兰医案:姜某,女,76岁,1984年11月13日初诊。患白障(双侧)12年,近3年来病情加重,头痛头晕,视物昏蒙不清,两眼仅有光感,心烦不安,动时心慌,四肢酸软无力,食欲不振,面黄消瘦,舌质略红: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病人虚损之体,脾胃虚弱,中土不运,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故见眼疾。拟扶正祛邪之薯蓣丸加减治之。
处方:薯蓣30克,当归12克,桂枝6克,干地黄12克,神曲12克,豆黄卷12克,川芎9克,麦冬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杏仁10克,党参15克,柴胡9克,桔梗10克,茯苓10克,阿胶15克,防风12克,甘草3克,大枣5枚,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石斛12克,日服1剂,分早晚两次服。
服药25剂,头痛头晕好转。继服55剂,食欲增,四肢酸软无力明显好转,视力有所恢复,能视眼前手动。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沉细。此时病人已符合手术指征。动员患者去眼科手术治疗。病人考虑年老体弱,谢绝手术治疗,继服前方65剂,诸证明显好转,体力恢复,自行停药,随访一年余,未见复发。(山东中医杂志1987;<6):23)
按语: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园翳内障”的范围。多因年老体弱,肝肾两亏及气血不足,目失濡养,或兼脾胃虚损,中土失运,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亦有因肝经湿热上攻,或痰湿、湿热郁阻于目内脉络而成者。然前者临床常见,且以视物昏蒙,日渐加重,瞳神变为纯白,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细无力为主证,故用薯蓣丸加枸杞、菊花、石斛以补虚祛邪明目,其效显著。
【方药】
薯蓣三十分(22.5克)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各7.5克)
甘草二十八(21克)
人参七分(5·25克)
川芎芍药
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各4.5克)
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各3.75克)
阿胶七分(5.25克)
干姜三分(2.25克)
白敛二分(1.5克)
防风六分(4.5克)
大枣百枚为膏(33枚)
【用法】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现代用法:诸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9克,一日二次,空腹用温开水或黄酒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原文】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十六)
【解说】本方主治虚劳兼有风气之证。虚劳之证,人之气血阴阳皆亏,抵抗能力低下,容易招致虚邪贼风侵袭,内外俱病。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当此之时,其治必以扶正祛邪为法,而重点在于扶正,兼祛贼风邪气。切勿单纯祛风,一味祛邪,否则,邪非但难去,且徒伤正气,使病深莫解。扶助正气,既要补阳气,又要养阴血,然人之气血,来源于“后天之本”脾胃,故扶正之中,当以调补脾胃为先。本方主用薯蓣专理脾胃,大补虚赢;以四君、豆卷、姜、曲益气调中;四物、麦冬、阿胶养血滋阴;柴、桂、防风祛风散邪;杏、桔、白蔹通宣肺气。可谓寓攻于补,寓散于收,不寒不热,不攻不泻,不湿不燥之平剂,临证于调理脾胃,气血两补,内外并治中,俱有佳效,且可以常服。
【运用】
一、风气虚劳
李西园医案:唐氏女,16岁。于辛酉冬12月,赴邻村饮筵,由于饮食失节,归途复感受风寒,遂发生身疼咳嗽疾,复兼发热下痢。初未加注意,延至次年壬戌春2月,病势增剧。咳嗽喘息,形销骨立,少食而复腹痛下利,午后潮热,面色苍白,行动需人扶持,否则便要倾跌,已造极中之候。某医认为虚劳弱症,应当大补,投以人参、洋参、黄芪、云苓、当归等大补气血药物,数剂服后,病势益剧,转为食少,不眠,咳喘弥甚。该父无计,到寓求治于予师。师与予参考商讨治法,予主张金匮薯蓣丸法,变丸为汤,服毕4剂,诸证皆效,后又4剂继续与服,病愈大半。又与薯蓣丸100粒,每日早晚各服1粒,为期2月余,康壮如初,感激万分,念予不忘。(哈尔滨中医1965;(2):52)
按语:饮食失节,损伤脾胃,复感风寒,外内皆伤,治当扶正而祛邪,徒用补药,则邪恋不去,故其病益剧。患者见形瘦食少,腹痛下利,脾胃虚象,已露端倪,正合仲景薯蓣丸法,投之果愈。
二、肺痨(肺结核空洞出血)
涂钟馨医案:黄某,男,54岁。农民,1989年6月23日初诊。患肺结核16年,断续服抗痨西药,病时重时轻。2个月前咳嗽加剧,咯痰带血,白晴黄染,尿黄,厌食而住某县医院传染科治疗。诊断为“肺结核空洞出血”、“急性黄疸型肝炎”。经中西药结合治疗,血止,黄疸消退,纳食稍增。因家贫未能住院继续治疗,于7目前自动出院。刻下症见咳嗽声怯,痰白量多,纳谷不香,便溏溲浊,面唇不华,形体骨立,舌淡暗,边齿印,苔白,脉细涩如丝。肝右肋下触及3cm,质偏硬。肝功能检查:麝浊10单位,谷丙转氨酶64单位,总蛋白72g/L,白蛋白3.5g/L,球蛋白3.7g/L,}IBsAgl:32。胸片示:TB上。中/上中,血沉46mm/h。
薯蓣丸加百部、黄芩、鳖甲、丹参,嘱常服,并停用抗痨西药。患者于1991年8月7日复诊。自诉服此方3个疗程,临床症状消失,安谷长肌,劳作如昔,今来要求复检。B超示:肝右肋下1cm,肝胆脾未见异常征。胸片示:空洞消失,原结核病灶钙化。肝功、血沉检查正常。嘱原方续服半年,以资巩固。(国医论坛1994;:20)
按语:仲景对薯蓣丸治疗范围的论述仅“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九字,笔者从“虚劳”一词领悟本方证治的主要病机,从“风气”一词领悟本方论治的针对性,从“诸”、“百”二字领悟本方应用范围的广泛。并根据“以药测证”的方法,结合分析本方药作用,从而拓宽了本方临床应用的思路。
三、心悸(心功能减退)
邵桂珍医案:陈某,女,45岁。1989年10月30日诊。患病毒性心肌炎3年,多次住院中西药治疗,症状时缓时急,终未获愈。面色萎黄,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头晕目眩,终日嗜睡,稍事活动,诸症加剧,下肢浮肿。舌苔淡白薄腻有齿痕,舌质淡红无华;脉象迟缓无力,时结代。为心功能三级。心率缓慢,55次/分。心电图:伴室性早搏。心功能测定:每分钟搏血量5.30升,每搏血量60毫升,明显减少。胸片示心脏扩大。属心气(阳)不足、心血匮乏。依法服薯蓣丸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并可从事一般家务劳动,心功能恢复到一级,心率增至78次/分,无早搏,超声心动图:每分钟搏血量7.40升,每搏血量96毫升,明显提高。复查胸片,心脏较前缩小。后又间断服药百日,诸症若无。追访2年,未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94.;(6):257)
按语:据邵氏经验,本方常用于多种虚赢疾病的康复治疗及慢性心脏病心功能减退的恢复治疗,收效良好。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提示,方中的不少药物,特别是人参、桂枝、干姜等,具有明显的扩张血管、兴奋心肌、刺激冲动、增加心率等作用,可使整个心脏的传导、搏血功能大为改善。从中医角度来讲,邵氏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治疗心脏诸疾,特别是对心气不足、心阳衰微的慢性心功能减退患者的治疗,与其单用归、胶滋腻之品纯补有形之血,远不如以疏导、温运、益气、调和等法激发无形之气。薯蓣丸则囊括诸法,可长期服用。
四、低热不退
黄泰生医案:邹某,女,24岁,农民,1984年8月18日诊。低热半年余,持续在37.4~38℃,午后稍高。伴心悸、头昏、疲乏,食后上腹饱胀,右胁下隐痛,劳累后发热加重。曾作胃镜、超声波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肝功能及抗“O”、血沉均属正常。曾服中西药少效。询问起病之初乃因经期发热下水田而起。前医先后用独活寄生汤祛风胜湿,桂枝汤调和营卫,藿朴夏苓之品淡渗清利,补中益气法甘温除热,均未显效。日渐消瘦,疲惫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数。此乃脾胃先虚,复感风湿热之邪为患,浊邪内蕴中焦,少阳、机枢不利,清浊升降受阻致发病缠绵不已。应先扶脾复正,兼散风驱湿,理气解郁为治,薯蓣丸化裁。
处方:淮山药、黄芪、熟地各15克,云茯苓、防风、白芍、神曲、泽泻各12克,扁豆、苡仁各10克,柴胡、当归、陈皮各8克,桂枝、川芎各4克,太子参20克。5剂后热退,诸症减,续服5剂精神好转,再进5剂以固疗效。现参加田间劳动,体力如常。(新中医1986;(10):21)
按语:本病为内外合邪。脾胃之气先虚,复感外邪为病,单用驱风胜湿,调和营卫或淡渗分利,甘温除热均不切病情。治应标本兼顾。正合薯蓣丸之法。
五、胃脘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姜彩兰医案:杨某,男,68岁,1981年3月12日初诊。患者右上腹部疼痛3年多,食后腹胀,眩晕乏力,肢体麻木,腰膝冷痛,消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黄,脉沉细无力。钡餐透视: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辨证: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寒热失调。处方:薯蓣30克,当归12克,桂枝6克,川芎12克,麦冬12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杏仁12克,党参15克,柴胡6克,桔梗12克,茯苓12克,阿胶12克,干姜6克,白蔹12克,防风12克,甘草3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水煎服。日服1剂,分早晚两次服。
服药35剂,病人腹痛好转。服药105剂后。食欲增进,体力日增,肢体麻木消失。诊见:舌质较红润,苔薄白,脉沉。后改为隔日1剂,以巩固疗效。服用上方两月后,胃镜检查,溃疡消失。(山东中医杂志1987;(6>:23)
按语:本病的发生,中医多责之于脾胃气虚,饮食所伤,劳倦过度,情志失调。正如《寿亲养老新书》所云:“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
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由于本病患者多有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痰凝血瘀,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候,故用薯蓣丸加黄芩、半夏,每获佳效。
六、半身麻木
刘俊士医案:林某,女,50岁,1985年7月13日来诊,左半身麻木已一年,左半身汗少,平时好叹息,气短。两便尚可,纳可。两脉细软无力,舌质稍红,但无苔,证属气血两虚,薯蓣丸加减。山药30克,当归15克,桂枝9克,熟地15克,甘草9克,大豆卷9克,党参9克,川芎9克,白芍12克,麦冬12克,大腹皮9克,桔梗6克,阿胶珠15克,防风9克,9剂。1985年7月24日,服上方无效,上原方加稀签草30克,6剂。1985年11月13日,因他病来诊,谓服上方15剂后病已愈,左半身已不麻。(《古妙方验案精选}1992:88)
按语:半身麻木,中医认为是风,考虑到病人年大体弱,必须扶正祛邪,故在补肾补气的基础上,加桂枝、防风等以祛风,加桔梗以宣肺气。
七、脱肛
姜彩兰医案:李某,男,69岁,1984年8月23日初诊。患者脱肛两年余,初病时,便后尚能自行回纳,就诊时病情加重,便后难以自行收复,且咳嗽、下蹲、行走或用力过猛均可脱出。伴见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心慌气短,消瘦,精神倦怠。舌质淡白,脉沉细无力。辨证:气血两亏,中气下降。拟薯蓣丸加黄芪、升麻、陈皮治之。处方:薯蓣30克,当归12克,桂枝6克,生地12克,神曲9克,豆黄卷12克,川芎12克,麦冬12克,白芍6克、白术10克,杏仁12克党参15克,柴胡6克,桔梗12克,茯苓12克,阿胶15克,干姜9克,白蔹10克,防风10克,甘草3克,大枣5枚,升麻10克,黄芪30克,陈皮10克。水煎服,日服1剂,早晚各1次。
服药74剂后,病情明显好转,便后肛门脱出较轻,能自行收复。其他证候亦随之减轻,舌脉正常。并服补中益气汤巩固疗效。调理月余,其病不发而愈。随访至今,病未复发。(山东中医杂志1987;(6>:23)
按语:导致本病的原因甚多,但发病机理,不外虚实两个方面。虚证多由中气下陷或肾虚不固所致;实证多由湿热下注肛肠而成。而老年脱肛,多责于虚。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老年气血已衰……易脱肛。故用薯蓣丸加升麻、黄芪、陈皮,使方中寓有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举陷。治疗老年脱肛,疗效可靠。
八、产后腰痛
王占玺医案:平某某,女,30岁。患者平素脾虚胃弱,经常纳谷无味,食欲不振,有时一餐只进一两稀饭,故日渐赢瘦,自觉头晕,心慌短气,四肢疲乏无力,睡眠不好。怀孕后食欲更减,虽服胃蛋白酶合剂、干酵母片和中药开胃健脾药,但效果均不显。产后二十天发现腰髋疼痛,日轻夜重,兼有麻木痰胀疲乏之感,于1981年10月21日来诊,查其腰骶椎无侧弯,腰大肌和臀部环跳穴有明显压痛,但按压时不向下肢放射,走路蹒跚,疼痛剧烈,初步诊为“产后腰髋痛,性质待查,以薯蓣丸原方剂量配丸一料,结合局部按摩,治疗十天后疼痛大减。服药一个月后,纳差食少,头晕心慌乏力明显好转,继服两个月,饮食大增,自觉体质逐渐强壮,体重增加,腰髋疼痛和其他诸症已消失痊愈。(《张仲景药法研究》1984:751~752)
按语:素体虚弱,产后感邪;用薯蓣丸扶正以祛邪,正治之法。
九、圆翳内障(老年性白内障)
姜彩兰医案:姜某,女,76岁,1984年11月13日初诊。患白障(双侧)12年,近3年来病情加重,头痛头晕,视物昏蒙不清,两眼仅有光感,心烦不安,动时心慌,四肢酸软无力,食欲不振,面黄消瘦,舌质略红: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病人虚损之体,脾胃虚弱,中土不运,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故见眼疾。拟扶正祛邪之薯蓣丸加减治之。
处方:薯蓣30克,当归12克,桂枝6克,干地黄12克,神曲12克,豆黄卷12克,川芎9克,麦冬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杏仁10克,党参15克,柴胡9克,桔梗10克,茯苓10克,阿胶15克,防风12克,甘草3克,大枣5枚,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石斛12克,日服1剂,分早晚两次服。
服药25剂,头痛头晕好转。继服55剂,食欲增,四肢酸软无力明显好转,视力有所恢复,能视眼前手动。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沉细。此时病人已符合手术指征。动员患者去眼科手术治疗。病人考虑年老体弱,谢绝手术治疗,继服前方65剂,诸证明显好转,体力恢复,自行停药,随访一年余,未见复发。(山东中医杂志1987;<6):23)
按语: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园翳内障”的范围。多因年老体弱,肝肾两亏及气血不足,目失濡养,或兼脾胃虚损,中土失运,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亦有因肝经湿热上攻,或痰湿、湿热郁阻于目内脉络而成者。然前者临床常见,且以视物昏蒙,日渐加重,瞳神变为纯白,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细无力为主证,故用薯蓣丸加枸杞、菊花、石斛以补虚祛邪明目,其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