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杂病
简 介:全书阐述临床各科证治为主。
作者:明 王肯堂
共 189 章节 41.64万+字数


《素问》云: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者,名曰风厥。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得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阳明所谓甚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动何也?岐伯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由是观之,肝、胆、心、脾、胃皆有惊证明矣。运气惊悸有三:一曰肝木不及,金来乘之。经曰: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纪,其发惊骇。又云:阳明之复,甚则入肝,惊骇筋挛是也。二曰火邪助心。经云:少阳所至为惊恐。又云:少阳所至为惊躁。又云:少阳之胜,善惊是也。三曰寒邪伤心。经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病烦心躁悸是也。东垣云:六脉俱大,按之空虚,必面赤善惊上热,乃手少阴心之脉也。此气盛多而亡血,以甘寒镇坠之剂,泻火与气,以坠气浮。以甘辛温微苦峻补其血,地黄地黄柴胡升麻白芍药、牡丹皮川芎、黄 之类以补之,以防血溢上竭。(甘寒镇坠之剂,谓丹砂之类。)《三因》云:五饮停蓄,闭于中脘,最使人惊骇,属饮家。(五饮汤丸)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者,并温胆汤主之。呕则以人参竹茹。若惊悸眠多异梦随即惊觉者,宜温胆汤酸枣仁莲肉各一钱,以金银煎下十四友丸,或镇心丹、远志丸、酒调妙香散、琥珀养心丹、定志丸、宁志丸。卧而多惊魇,真珠母丸、独活汤。羌活胜湿汤,治卧而多惊悸、多魇溲者,邪在少阳厥阴也。加柴胡五分。如淋,加泽泻五分。此下焦风寒二经合病也。经曰:肾肝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不可也。丹溪云:病自惊而得者,则神出于舍,舍空得液则成痰矣。
血气入舍,则痰拒其神不得归焉。(寿星丸、或控涎丹,加辰砂远志。)惊悸因事有所大惊而成者,其脉大动,动脉之状,如豆厥厥动摇、无头尾者是也。东垣云:外物惊,宜镇平,以黄连安神丸。密陀僧研极细末,茶汤调一钱匕,治惊气入心络不能语者。昔有为野狼及大蛇所惊,皆以此而安。盖惊则气上,故以重剂坠之。热郁有痰,寒水石散。气郁有痰,加味四七汤。虚而有痰,十味温胆汤养心汤。《金匮》云: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病皆从惊发得之。经云: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 ,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者,是 疮所为之惊骇也。盖俞则 疮之俞窍,其痛气留连肉腠之间,恐人触着而痛,故化惕惕然之心,内薄而传为善畏惊骇之疾也。
【诊】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趺阳脉微而浮,浮为胃气虚,微则不能食,如恐怖之脉,忧迫所作也。寸口紧,趺阳浮滑,气虚是以悸。惊主病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目睛不转,不能呼气。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