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中国汉医儿科著作。《证治准绳》中的,又名《幼科准绳》。九卷。刊于1602年。本书综括整理中国明代以前有关儿科文献编成。 医家以幼科为最难,谓之哑科,谓其疾痛不能自陈说也,称黄帝之言曰∶吾不能察其幼小为别是一家料理耳。
作者:明 王肯堂
共 187 章节 65.83万+字数
腹痛
〔娄〕痘腹痛,多是痘毒,当临证消息。〔万〕《内经》腹痛皆属于寒,惟有一证为热,疮疹腹痛,皆属毒热也。诀云:发热肚中痛, 疮腹内攻,发多防不透,发少更防痈。是已。或有兼食积者。〔翁〕痘疹腹痛者,由毒郁于三阴,脐以上属太阴,当脐属少阴,小腹属厥阴,须分别之。腹胀者,毒聚于肠胃也,治法俱当升发解利痘毒,兼分利小便,使毒气上下分消,则痛与胀自止,故曰:痛随利减,胀以利消。俗医以浓朴行滞气而不知升发解利,非其治矣。亦有乳食停滞不消化而腹胀者,当以升发解利药中,加消食之剂,所伤之物,当审其寒热。
又有数日大便者,大便行而痛胀自止,亦未可骤用硝黄也。
定痛散 伤寒肚痛,及冷气痛。
神曲 香附(各一钱) 山楂(二钱) 良姜 当归 甘草(各五分)
上,用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手足逆冷,加大附子二分。
桂枝芍药汤 治腹痛。
桂枝 炙甘草(各一钱) 白芍药(酒炒,二钱)
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黄连汤 治热毒在胃腹痛,时或欲吐。此药能升降阴阳。
黄连 炙甘草 干姜 桂枝(各二钱) 半夏 人参(各八分)
枣二枚,水煎服。
一味异功散 治小儿诸般钓证,角弓反张,胸膈脐凸,以透明没药为末,姜汤调下。
《绍定论》云:病有似是而非,若同而异者。盖肢体厥冷而腹痛者,此毒气在里也,若不审谛,必作极冷治之,反与热药,为害愈深。未冷极者不问有无寒热,肢冷腹痛,必大便自利,蜷卧恶寒,今身热肢冷,腹痛大便不通,乃热毒在里,热甚则发厥,仲景所谓热深厥亦深也。伏热深而疮疹不出者,宜以蝉蜕末水煎服之,已出者亦可服,毒气得泄,则四肢温暖,腹痛自止矣。前人论腹痛有虚实,肠鸣自利而腹痛者为虚痛,是冷也。腹满而不大便者为实痛,是热也。今腹中痛而不大便、又身热,耳尖冷,脚冷,为疮疹证明矣。又有疮疹始发,腹中有宿块而痛者,医不能辨,误作食积下之,多夭横矣。〔薛〕前证,痘未出而发热烦躁,或作渴饮冷,大便坚实,此热毒壅滞也,用疏利之药。
〔万〕凡发热腹中便痛者,此毒气内攻也,急宜发表疏里,桂枝大黄汤主之。亦有外邪与毒相并,致未尽出而腹疼胀满者,宜参苏饮去参、苓、加缩砂、陈皮,温而出之。若原无腹痛发热,二三日后大便不通而痛者,此燥屎与毒相并而痛也,三黄丸(热)、七物升麻丸(初热)、宣风散(痘发热)择而用之。有谵妄狂乱者,三乙承气汤主之(便秘)。
原无腹痛,或因饮冷水而痛者,此冷痛也,理中汤(吐利)加桂心。或因多食而痛者,此食积痛也,微则木香大安丸(伤食),甚则备急丸(伤食),丁香脾积丸(伤食)、原物汤下。原无腹痛,自利后痛者,此虚痛也,黄 建中汤加木香、青皮。发热自利,又腹痛者,此亦毒也,黄芩汤(吐利)加木香、青皮,或化毒汤主之。如疮乍出乍隐,此伏也,七物升麻丸。疮出尽者,再以紫草饮(出不快)大发之。疮不出者,勿治。〔张〕痘未出,有先作腹疼或腹中有块者,乃腹中先出也,不可投疏利之药,以戕贼胃气,但与和平匀气兼发散药,如升麻汤、参苏饮之类。
蝉蜕一物汤
用蝉蜕二十一个,洗去泥,为末,水一盏,慢火煎至半盏,去滓,量儿大小温服之。如觉疮疹已出,便根据前服三五次,不是疮疹,亦无害。小儿疮疹欲发出,加甘草一钱五分,煎一盏,旋旋与服,累效。小儿伏所蕴积热毒,蝉蜕味咸寒可以制,况有暴感风作热,客于表者,蝉蜕亦治,风毒充于皮肤,瘙痒不止,惊痫夜啼,癫疾,寒热惊悸,皆宜服之。
桂枝大黄汤
桂枝 白芍药(各二钱半) 甘草(五分) 大黄(一钱半)
上锉碎。加生姜一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桂枝芍药汤
桂枝 白芍药 防风 黄 (炙) 甘草(各等分)
上锉细。加枣子二枚,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黄 建中汤
黄 人参 桂枝 白芍药 甘草(各等分)
上锉细。加生姜三片,枣二枚,水一盏,煎五分,去滓温服。
化毒汤
肉桂(五分) 白芍药 甘草(各一钱) 青皮 木香 枳壳(各七分) 山楂肉 连翘(各五分)
上锉细。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汪)一女伤寒,但腹痛甚,日夜啼哭,手足厥冷,渐至危殆。此时天时痘灾,吾疑或者痘症,遂取生猪血,急用脑麝和灌,一服得睡,须臾痘出而安,若非此方,则夭横矣。
〔万〕痘已出而腹痛,亦是毒在里未曾出透,亦宜桂枝大黄汤。起发不透腹痛者,陷伏也,亦宜三乙承气汤(便秘)及宣风散(痘发热)。〔薛〕痘已出,而不热躁,不饮冷,大便不实,此元气虚弱也,用白术散之类补之。
〔张〕出不快而腹痛者,活血散(即一味白芍药,见出不快)以姜汤调下。若毒气弥蔓,阳毒入胃,便血日夜无度,腹痛啼哭者,牛黄散主之。又有一等将成内溃之证而腹痛者,当预防之,七日前内溃,盖因风寒所中,腠理固密,阴阳二分,壅塞不通,其毒内攻,脏腑之间毒火炮炽,以致胃烂溃而成脓,口舌皆白,是其验也。此证极为惨毒,识者知痘毒未出之时,或有风寒阻隔,气粗热甚,身必战动,腹吐急疼者,是欲成内溃也,急以和解汤、升麻汤(初热)逐散寒邪,开泄腠理,纵毒而出,庶无此证,若证已成,而治之亦无及矣。
牛黄散 治疮疹阳毒入胃,便血日夜无度,腹痛啼哭。
牛黄(一分) 郁金(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以浆水半盏,煎至三分,和滓温服。量儿大小以此增减,日二服。
和解汤 三日前后用。
升麻 芍药 葛根 人参 川芎 甘草 防风 羌活(各四分)
上,用水一钟半,生姜三片,煎至五分,温服。
〔丹〕吴店子出痘疮腹痛。
丁香(二枚) 官桂 芍药(各一钱) 白术 当归(各五分)
上,作一帖服。
如身不甚热,或时发寒,或呕吐,六脉虚细,四肢逆冷而腹痛者,陈氏木香散主之(痘泻利)。腹痛面青,而手足冷者,脾胃虚寒证也,宜益黄、理中辈主之。理中汤加白芍药、桂。
上三条,以温药治寒痛例。作渴饮汤,手足并冷者,宜之。
〔娄〕尝治痘始出腹痛,或身痛,脉洪数者,解表凉药加芍药、甘草渐安。
按:解表凉药,即升麻汤、连翘升麻汤、双解散之类,加者倍而用之也。
上一条,以凉药治热痛例。作渴饮冷,手足并热者,宜之。
如疮已出,至收靥时原无腹痛,忽然作痛,此必有饮食也,消息审问,曾因饮冷水者,五苓散主之,或用黄 建中汤加白术、干姜、人参。曾伤食者,问伤何食,丁香脾积丸主之,用原物汤送下。〔张〕伤食腹痛,不可用巴豆、大黄辈,只宜平胃助气之剂,如平胃散、小异功散、橘皮汤(吐逆)皆可。〔薛〕嗳腐吞酸,大便秽臭,乳食停滞也,用保和丸消之(伤食)。
若靥后伤食,食蒸发搐而呕吐腹痛者,治法见惊搐条。靥后热多,大便实,粪黑,腹痛者,蓄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
如发热时心腹绞痛,烦闷叫呼,或疮陷伏,胀满疼痛,喘促者,此毒恶之气,攻刺肠胃,燔灼脏腑,必不可治。
〔娄〕痘腹痛,多是痘毒,当临证消息。〔万〕《内经》腹痛皆属于寒,惟有一证为热,疮疹腹痛,皆属毒热也。诀云:发热肚中痛, 疮腹内攻,发多防不透,发少更防痈。是已。或有兼食积者。〔翁〕痘疹腹痛者,由毒郁于三阴,脐以上属太阴,当脐属少阴,小腹属厥阴,须分别之。腹胀者,毒聚于肠胃也,治法俱当升发解利痘毒,兼分利小便,使毒气上下分消,则痛与胀自止,故曰:痛随利减,胀以利消。俗医以浓朴行滞气而不知升发解利,非其治矣。亦有乳食停滞不消化而腹胀者,当以升发解利药中,加消食之剂,所伤之物,当审其寒热。
又有数日大便者,大便行而痛胀自止,亦未可骤用硝黄也。
定痛散 伤寒肚痛,及冷气痛。
神曲 香附(各一钱) 山楂(二钱) 良姜 当归 甘草(各五分)
上,用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手足逆冷,加大附子二分。
桂枝芍药汤 治腹痛。
桂枝 炙甘草(各一钱) 白芍药(酒炒,二钱)
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黄连汤 治热毒在胃腹痛,时或欲吐。此药能升降阴阳。
黄连 炙甘草 干姜 桂枝(各二钱) 半夏 人参(各八分)
枣二枚,水煎服。
一味异功散 治小儿诸般钓证,角弓反张,胸膈脐凸,以透明没药为末,姜汤调下。
《绍定论》云:病有似是而非,若同而异者。盖肢体厥冷而腹痛者,此毒气在里也,若不审谛,必作极冷治之,反与热药,为害愈深。未冷极者不问有无寒热,肢冷腹痛,必大便自利,蜷卧恶寒,今身热肢冷,腹痛大便不通,乃热毒在里,热甚则发厥,仲景所谓热深厥亦深也。伏热深而疮疹不出者,宜以蝉蜕末水煎服之,已出者亦可服,毒气得泄,则四肢温暖,腹痛自止矣。前人论腹痛有虚实,肠鸣自利而腹痛者为虚痛,是冷也。腹满而不大便者为实痛,是热也。今腹中痛而不大便、又身热,耳尖冷,脚冷,为疮疹证明矣。又有疮疹始发,腹中有宿块而痛者,医不能辨,误作食积下之,多夭横矣。〔薛〕前证,痘未出而发热烦躁,或作渴饮冷,大便坚实,此热毒壅滞也,用疏利之药。
〔万〕凡发热腹中便痛者,此毒气内攻也,急宜发表疏里,桂枝大黄汤主之。亦有外邪与毒相并,致未尽出而腹疼胀满者,宜参苏饮去参、苓、加缩砂、陈皮,温而出之。若原无腹痛发热,二三日后大便不通而痛者,此燥屎与毒相并而痛也,三黄丸(热)、七物升麻丸(初热)、宣风散(痘发热)择而用之。有谵妄狂乱者,三乙承气汤主之(便秘)。
原无腹痛,或因饮冷水而痛者,此冷痛也,理中汤(吐利)加桂心。或因多食而痛者,此食积痛也,微则木香大安丸(伤食),甚则备急丸(伤食),丁香脾积丸(伤食)、原物汤下。原无腹痛,自利后痛者,此虚痛也,黄 建中汤加木香、青皮。发热自利,又腹痛者,此亦毒也,黄芩汤(吐利)加木香、青皮,或化毒汤主之。如疮乍出乍隐,此伏也,七物升麻丸。疮出尽者,再以紫草饮(出不快)大发之。疮不出者,勿治。〔张〕痘未出,有先作腹疼或腹中有块者,乃腹中先出也,不可投疏利之药,以戕贼胃气,但与和平匀气兼发散药,如升麻汤、参苏饮之类。
蝉蜕一物汤
用蝉蜕二十一个,洗去泥,为末,水一盏,慢火煎至半盏,去滓,量儿大小温服之。如觉疮疹已出,便根据前服三五次,不是疮疹,亦无害。小儿疮疹欲发出,加甘草一钱五分,煎一盏,旋旋与服,累效。小儿伏所蕴积热毒,蝉蜕味咸寒可以制,况有暴感风作热,客于表者,蝉蜕亦治,风毒充于皮肤,瘙痒不止,惊痫夜啼,癫疾,寒热惊悸,皆宜服之。
桂枝大黄汤
桂枝 白芍药(各二钱半) 甘草(五分) 大黄(一钱半)
上锉碎。加生姜一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桂枝芍药汤
桂枝 白芍药 防风 黄 (炙) 甘草(各等分)
上锉细。加枣子二枚,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黄 建中汤
黄 人参 桂枝 白芍药 甘草(各等分)
上锉细。加生姜三片,枣二枚,水一盏,煎五分,去滓温服。
化毒汤
肉桂(五分) 白芍药 甘草(各一钱) 青皮 木香 枳壳(各七分) 山楂肉 连翘(各五分)
上锉细。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汪)一女伤寒,但腹痛甚,日夜啼哭,手足厥冷,渐至危殆。此时天时痘灾,吾疑或者痘症,遂取生猪血,急用脑麝和灌,一服得睡,须臾痘出而安,若非此方,则夭横矣。
〔万〕痘已出而腹痛,亦是毒在里未曾出透,亦宜桂枝大黄汤。起发不透腹痛者,陷伏也,亦宜三乙承气汤(便秘)及宣风散(痘发热)。〔薛〕痘已出,而不热躁,不饮冷,大便不实,此元气虚弱也,用白术散之类补之。
〔张〕出不快而腹痛者,活血散(即一味白芍药,见出不快)以姜汤调下。若毒气弥蔓,阳毒入胃,便血日夜无度,腹痛啼哭者,牛黄散主之。又有一等将成内溃之证而腹痛者,当预防之,七日前内溃,盖因风寒所中,腠理固密,阴阳二分,壅塞不通,其毒内攻,脏腑之间毒火炮炽,以致胃烂溃而成脓,口舌皆白,是其验也。此证极为惨毒,识者知痘毒未出之时,或有风寒阻隔,气粗热甚,身必战动,腹吐急疼者,是欲成内溃也,急以和解汤、升麻汤(初热)逐散寒邪,开泄腠理,纵毒而出,庶无此证,若证已成,而治之亦无及矣。
牛黄散 治疮疹阳毒入胃,便血日夜无度,腹痛啼哭。
牛黄(一分) 郁金(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以浆水半盏,煎至三分,和滓温服。量儿大小以此增减,日二服。
和解汤 三日前后用。
升麻 芍药 葛根 人参 川芎 甘草 防风 羌活(各四分)
上,用水一钟半,生姜三片,煎至五分,温服。
〔丹〕吴店子出痘疮腹痛。
丁香(二枚) 官桂 芍药(各一钱) 白术 当归(各五分)
上,作一帖服。
如身不甚热,或时发寒,或呕吐,六脉虚细,四肢逆冷而腹痛者,陈氏木香散主之(痘泻利)。腹痛面青,而手足冷者,脾胃虚寒证也,宜益黄、理中辈主之。理中汤加白芍药、桂。
上三条,以温药治寒痛例。作渴饮汤,手足并冷者,宜之。
〔娄〕尝治痘始出腹痛,或身痛,脉洪数者,解表凉药加芍药、甘草渐安。
按:解表凉药,即升麻汤、连翘升麻汤、双解散之类,加者倍而用之也。
上一条,以凉药治热痛例。作渴饮冷,手足并热者,宜之。
如疮已出,至收靥时原无腹痛,忽然作痛,此必有饮食也,消息审问,曾因饮冷水者,五苓散主之,或用黄 建中汤加白术、干姜、人参。曾伤食者,问伤何食,丁香脾积丸主之,用原物汤送下。〔张〕伤食腹痛,不可用巴豆、大黄辈,只宜平胃助气之剂,如平胃散、小异功散、橘皮汤(吐逆)皆可。〔薛〕嗳腐吞酸,大便秽臭,乳食停滞也,用保和丸消之(伤食)。
若靥后伤食,食蒸发搐而呕吐腹痛者,治法见惊搐条。靥后热多,大便实,粪黑,腹痛者,蓄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
如发热时心腹绞痛,烦闷叫呼,或疮陷伏,胀满疼痛,喘促者,此毒恶之气,攻刺肠胃,燔灼脏腑,必不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