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简 介:本书是北宋哲宗时(公元1093)高丽国所献之本的校对颁行本。北宋哲宗时颁行此书,只作了简单的校对;南宋绍兴时史崧献出家藏本
作者:清.张隐庵
共 82 章节 29.17万+字数

卷九 通天第七十二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一阴一阳者。始生之两仪。应阴阳和平之人也。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应所生之四象也。人秉天地之气而生。成此形气。是以阴阳二十五人章。论地之五行,以生此形,故论五音之形。此论人合天之阴阳四象,故篇名通天,而论人之态也。
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内叶讷恶去声)赵庭霞曰。太阴之人。太偏于阴矣。其人阴险,故贪而不仁。阴内而阳外,故好内而恶出。湛湛。清洁貌。下齐。谦下整齐。足恭之态也。心和而不发。阴柔之性也。不务于时者。不通时务也。动而后之者。见人之举动,而后随之。柔顺之态也。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好俱去声)
赵氏曰:少阴之人。少偏于阴,故小贪。然阴险之性。局量褊浅,故常好贼害之心。利人之失,而忌人之得也。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罔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无常悔。此太阳之人也。
赵氏曰:于于。自足貌。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言大不惭。无必为之志也。志发于四野者。放旷而肆志也。举措罔顾是非者。恣意妄行。颠倒从违也。自用者,言不式古。行不遵先也。虽败而无常悔者。阳刚而矫强也。阳在外,故偏阳之人。好夸张于外,而无内之实行也。
少阳之人。是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赵氏曰:是谛好自贵者。好自审为贵也。有小官则高者。妄自尊高也。好外交而不内附者。阳性之外务也。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惋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赵氏曰:居处安静者。恬 虚无也。无为惧惧。无为欣欣者。心安而不惧。志闲而少欲也。惋然从物。或与不争者。与物无竞。与世不争也。与时变化者。随世变迁。所谓禹稷颜回同道也。居尊而谦。其德愈光也。谭而不治者。无为而治也。至治者。不治之治也。此阴阳和平之象。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则心正身修,而可以平治天下矣。
古之善用针灸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偏阳之人。泻阳补阴。偏阴之人。泻阴补阳。此言针合天地人三才之道。可以挽回天地阴阳之造化者也。
朱卫公曰:阴阳之气皆从下而上。古之善灸者。能启阴阳之气以上行。
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浓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赵庭霞曰。太阴之人。多阴无阳,故其阴血浓浊。阳气者。通会于腠理。无阳,故卫气所行之涩滞也。阴血多,故筋缓。血多气少,故皮坚而浓。此阴阳不和之剧。不之疾泻。不能移易也。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赵氏曰: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多阴少阳,故六腑不调也。阳气生于中焦。其阳明脉小者。生阳之本不足也。太阳之气。生于水中。太阳脉大者。寒水之气盛也。此阴阳不和,故其血易脱而气易败。必审察其盛虚以调之。闵士先曰:多阴无阳,故不疾泻其阴血,则阴阳不能移易。多阴少阳,故宜调之。盖阴阳不和。自不能交相 守矣。朱卫公曰:中下二焦之精气。互相资生而资益者也。阳明脉小。太阳脉大。此先后天之气不和,故易脱而易败。倪仲玉曰。上节论在外之阴阳。此论在内之阴阳。盖外有阴阳,而内有阴阳也。外不和必因于内。内不和必及于外。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阴重脱者阳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赵氏曰:无脱其阴而泻其阳者。阳为阴之固也。若阴气重脱,则为阳狂。阴阳皆脱,则为暴死。
盖阳为阴之固。阴为阳之守。阳气生于阴中。阴重脱,则阳亦脱矣。
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
赵氏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小胃而大肠者,以上为阳而下为阴也。经小而络大者,以里为阴而表为阳也。血在中而气外者。阴在内而阳在外。血为阴而气为阳也,故欲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如泻气,则气脱而疾。致中气不足。病不起也。闵士先曰:上节论泻阳当防其阴脱。谓阴阳之二气也。此以血为阴而气为阳。充肤热肉之气。从里之经隧,而出于络脉皮肤,故欲实阴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至于三焦通会之元真。不可泻也。泻之则疾脱。脱则中气不足。病不起也。此章论阴阳之理。参伍错综。盖阴阳者。有名而无形。若以有形之肠胃经络。表里上下,皆可以论阴阳者也。
朱卫公曰:阴阳血气之源流。头绪纷纭。须贯通全经,而后可以无惑。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赵庭霞曰。阴阳之气和。气有阴阳也。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血有阴阳也。视其邪正。安其容仪。形中之阴阳也。
审其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调其气之盛虚也。如气无盛虚,则以经取之。调其血之虚实也。
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也。朱卫公曰:始论无形之四象,而渐及于有形之五行。
黄帝曰:夫五态之人者,相与毋故,卒然新会,未知其行也。何以别之?少师答曰:众人之属。不知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五态之人。尤不合于众者也。(毋无同)
赵氏曰:此论视其状而即知其态也。盖阴阳五态之人。与五音之二十五人不同也。尤不合于众人者也,故当视其形状以别之。闵士先曰:在天呈象。在地成形。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故前章论五行之形,而后合于六气。此论阴阳四象,而复合于有形。
黄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 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
赵氏曰: 然者。黑暗而无光明也。念然下意,即下齐足恭之意也。身半以下为阴。是以临临然。 胫之长大也。朱卫公曰: 胫长大,故俯恭于身半以上,而 未伛偻也。念然下意,而 未偻者。形容其无阳之人,而作此态也。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 。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 险同)
马仲化曰。清然。冷貌。窃然者。消沮闭藏之貌也,以阴险贼害为心,故有此态也。其立也躁而不静。阴善躁也。行而似伏者。其内藏沉思反侧之心故耳。
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 。此太阳之人也。
马氏曰:车之向前曰轩。轩轩者。面高而轩昂也。储储挺然之状。反身折 者。腹仰而倨然也。
此居处于于。好言大事之人,故有此状也。
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手,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
赵氏曰:立则好仰,即反身折 之状。行则好摇者。初阳生动之象也。其两臂两手。常出于背者。谓常反挽其手于背。此皆轻倨傲慢之状。无叉手掬恭之貌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 然。愉愉然。●●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赵氏曰:委委雍雍。自得之貌。随随。不急遽也。 。尊严貌。愉愉。和悦也。●●。目好貌。豆豆。有品也。盖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胸中正,故眸子 然而美好也。此阴阳和平之人。众人皆曰君子。盖自贤人以至于圣人,皆可以君子称也。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