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杂证会心录》是清代汪蕴谷编写的一本临证综合类中医文献,成书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1936年由杭州三三医社辑入《珍本医书集成》。
作者:清.汪蕴谷编
共 41 章节 6.25万+字数
头痛
头痛一症。病家视其微疾而轻忽之。医家尽认伤寒而妄治之。药投而病渐增。病增而药愈乱。束手无策。待毙莫救。此辨之不可不早也。夫经言外感有头痛。内伤亦有头痛。岂容混治。而无所区别。第外感头痛。有痛在阳经。有痛在阴经。如太阳。阳明。少阳。头痛属阳经。厥阴头痛属阴经。然其初发。必寒热。其背必酸痛。其项必强痛。其目珠额前痛。其耳聋两胁痛。其脉必紧数。其厥阴无身热呕而吐沫。若素无头痛之患。而忽然暴发痛。兼表症。痛亦隐稳。及按之摩之。缚束之。而痛不定者。乃外感之头痛。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汗在表而散在巅。清在阳而温在阴也。内伤头痛。有痛在阴虚。有痛在阳虚。如火升巅顶作痛者。必烦躁内热。面赤口渴。大便秘结。
其脉必大数而空。或细数而弦。属阴虚。如寒冲髓海作痛者。必羞明畏寒。
手足厥冷。面多青惨。大便溏泄。其脉必细迟而微。或虚大无力属阳虚。然其初发无寒热。无急痛。不可忍。其精神必倦怠。其饮食必不甘。若素有头痛之患。忽然暴发痛。无表症。阴分痛甚。及按之摩之。缚束之而痛稍缓者。
乃内伤之头痛。治在水火二脏。调其营卫。补真阴而益元阳。病在上而治在下也。夫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故为天象。谓之元首至尊。而不可犯者也。凡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以为常度。则无头痛之患。苟外因风寒雾露之触。内因痰火湿热之熏。及偏正头风之症。虽痛不见杀人于数日之间。而杀人于数日之间者。则为内伤之真头痛也。盖脑为神藏。谓之泥丸宫。而精髓藏焉。人生精气。实于下则髓海满于上。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无如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致肾气不充。而髓海空虚。肾阴不足。而阴火冲逆。肾阳不壮而寒气通脑。医者不达其故。复投羌防辛芷之属温之散之。夫既亏在阴矣。我又从而温之。不益亏其真阴乎。既亏在阳矣。我又从而散之。不愈亏其真阳乎。无怪乎变症蜂起。痛极而厥。吾见神为之昏。目为之定。牙为之噤。舌为之黑。面为之戴阳。手足为之抽掣。语言为之谵妄。斯时真知其亏在阴也。则用六味归芍汤。加人参童便之属。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真知其亏在阳也。则用八味养血汤。加人参鹿茸之属。
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此症尤惟妇人血海空虚者。多有此患。安可不法内经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旨。而以补元为汲汲耶。奈何庸碌之辈。不明肝肾为髓海之原。精气为神藏之根。一见头痛。概以伤寒目之。湿热疑之。食滞谓之。人事清则日病在伤寒三阳经。人事昏则日病在伤寒厥阴经。及至病势危笃。险症迭见。医者尚引伤寒书需待用药。不知病者竟以头痛剧而顷刻亡。医术不精。误人性命。有令人不寒而栗者矣。夫痛在经者。轻而易治。痛在脏者。重而难疗。若头风而害目者。肝阴亏则内风动摇。邪害空窍。痛在经也。头痛而昏愦者。脑藏伤则神志失守。心火不宁。痛在脏也。
头痛而痰厥者。阳虚则气寒而饮聚。阴虚则火炽而液凝。经脉不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也。头痛而积热在阳明。实火实痰为疟。脉洪数大而有力者。则又利于清凉攻下也。头痛而红肿壮热。口渴脉浮数而有力者。此大头天行时热之邪。宜从疫法治也。头痛而手足寒。且青至节。脉悬悬欲绝者。此危脱之症。旦发夕死。夕发旦亡。不及药治。药亦不能治也。予因阅历头痛之害。病家之愚。医药之误。伤人之速。故作是篇。敢谓后学之准绳。亦令其触目警心。不敢以人命为儿戏耳。
头痛一症。诸说纷纷。皆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得此畅论。至言而群言可废。
六味归芍汤
(见中风门)
八味养血汤
(见眩晕门)
贞元饮
熟地(五钱) 当归(三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钟。煎服。
定痛明目饮
治头痛目生翳膜。红肿如破。
生地(五钱) 龟版(三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一钱五分炒) 石斛(一钱)
丹皮(一钱) 菊花(一钱) 夏枯草(一钱) 羚羊角(水磨冲入)
加桑叶五片煎。好童便一杯冲入。
救元补髓汤
治头痛昏愦。心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此方救之。
熟地(五钱) 人参(三钱) 当归(三钱) 紫河车(一钱) 茯苓(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 枣仁(一钱五分炒研) 熟附(五分) 鹿茸(一钱) 五味子(七粒)
加桂圆肉五枚。水二钟。煎服。
醒迷汤
治头痛厥逆。痰聚胞络。目定口噤。手足冷过肘膝。阳气虚寒者宜之。
人参(三钱) 白朮(二钱土炒) 当归(三钱) 茯苓(一钱) 白芍(一钱炒) 半夏(一钱) 杜仲(二钱炒) 陈皮(八分) 枣仁(一钱炒研) 炙甘草(八分) 川附子(五分)
加大枣三枚。煨姜三片。水二钟。煎服。
普济消毒饮
治大头天行。红肿壮热。口渴脉有力等症。此方主之。
黄芩(五分酒炒) 黄连(一钱酒炒) 人参(一钱) 橘红(五分) 元参(五分)
生甘草(一钱) 桔梗(一钱) 鼠黏子(八分炒) 柴胡(五分) 薄荷叶(六分)
连翘(八分) 板蓝根(五分) 马勃(五分) 升麻(七分) 白僵蚕(七分炒)
上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尽良愈。或加防风川芎当归薄荷细辛。水二钟。煎一钟。食远稍温服。如大便 加酒蒸大黄一二钱以利之。或热肿甚者。以砭针刺出其血。心悟云。体虚加人参五分。又云此症须用贝母。人中黄。荷叶为妙。发颐症倍柴胡丹皮。
喉咙肿痛。倍桔梗甘草。
既济豁痰汤
治头痛厥逆。痰聚胞络。目定口噤。手足冷不过肘膝。阴虚有火者宜之。
生地(三钱) 白芍(一钱炒) 茯神(三钱) 钩藤(三钱) 丹皮(一钱五分)
当归(二钱) 柏子仁(二钱) 枣仁(二钱炒研) 龟版(四钱)
竹沥十匙。水二钟。煎服。
头痛一症。病家视其微疾而轻忽之。医家尽认伤寒而妄治之。药投而病渐增。病增而药愈乱。束手无策。待毙莫救。此辨之不可不早也。夫经言外感有头痛。内伤亦有头痛。岂容混治。而无所区别。第外感头痛。有痛在阳经。有痛在阴经。如太阳。阳明。少阳。头痛属阳经。厥阴头痛属阴经。然其初发。必寒热。其背必酸痛。其项必强痛。其目珠额前痛。其耳聋两胁痛。其脉必紧数。其厥阴无身热呕而吐沫。若素无头痛之患。而忽然暴发痛。兼表症。痛亦隐稳。及按之摩之。缚束之。而痛不定者。乃外感之头痛。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汗在表而散在巅。清在阳而温在阴也。内伤头痛。有痛在阴虚。有痛在阳虚。如火升巅顶作痛者。必烦躁内热。面赤口渴。大便秘结。
其脉必大数而空。或细数而弦。属阴虚。如寒冲髓海作痛者。必羞明畏寒。
手足厥冷。面多青惨。大便溏泄。其脉必细迟而微。或虚大无力属阳虚。然其初发无寒热。无急痛。不可忍。其精神必倦怠。其饮食必不甘。若素有头痛之患。忽然暴发痛。无表症。阴分痛甚。及按之摩之。缚束之而痛稍缓者。
乃内伤之头痛。治在水火二脏。调其营卫。补真阴而益元阳。病在上而治在下也。夫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故为天象。谓之元首至尊。而不可犯者也。凡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以为常度。则无头痛之患。苟外因风寒雾露之触。内因痰火湿热之熏。及偏正头风之症。虽痛不见杀人于数日之间。而杀人于数日之间者。则为内伤之真头痛也。盖脑为神藏。谓之泥丸宫。而精髓藏焉。人生精气。实于下则髓海满于上。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无如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致肾气不充。而髓海空虚。肾阴不足。而阴火冲逆。肾阳不壮而寒气通脑。医者不达其故。复投羌防辛芷之属温之散之。夫既亏在阴矣。我又从而温之。不益亏其真阴乎。既亏在阳矣。我又从而散之。不愈亏其真阳乎。无怪乎变症蜂起。痛极而厥。吾见神为之昏。目为之定。牙为之噤。舌为之黑。面为之戴阳。手足为之抽掣。语言为之谵妄。斯时真知其亏在阴也。则用六味归芍汤。加人参童便之属。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真知其亏在阳也。则用八味养血汤。加人参鹿茸之属。
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此症尤惟妇人血海空虚者。多有此患。安可不法内经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旨。而以补元为汲汲耶。奈何庸碌之辈。不明肝肾为髓海之原。精气为神藏之根。一见头痛。概以伤寒目之。湿热疑之。食滞谓之。人事清则日病在伤寒三阳经。人事昏则日病在伤寒厥阴经。及至病势危笃。险症迭见。医者尚引伤寒书需待用药。不知病者竟以头痛剧而顷刻亡。医术不精。误人性命。有令人不寒而栗者矣。夫痛在经者。轻而易治。痛在脏者。重而难疗。若头风而害目者。肝阴亏则内风动摇。邪害空窍。痛在经也。头痛而昏愦者。脑藏伤则神志失守。心火不宁。痛在脏也。
头痛而痰厥者。阳虚则气寒而饮聚。阴虚则火炽而液凝。经脉不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也。头痛而积热在阳明。实火实痰为疟。脉洪数大而有力者。则又利于清凉攻下也。头痛而红肿壮热。口渴脉浮数而有力者。此大头天行时热之邪。宜从疫法治也。头痛而手足寒。且青至节。脉悬悬欲绝者。此危脱之症。旦发夕死。夕发旦亡。不及药治。药亦不能治也。予因阅历头痛之害。病家之愚。医药之误。伤人之速。故作是篇。敢谓后学之准绳。亦令其触目警心。不敢以人命为儿戏耳。
头痛一症。诸说纷纷。皆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得此畅论。至言而群言可废。
六味归芍汤
(见中风门)
八味养血汤
(见眩晕门)
贞元饮
熟地(五钱) 当归(三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钟。煎服。
定痛明目饮
治头痛目生翳膜。红肿如破。
生地(五钱) 龟版(三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一钱五分炒) 石斛(一钱)
丹皮(一钱) 菊花(一钱) 夏枯草(一钱) 羚羊角(水磨冲入)
加桑叶五片煎。好童便一杯冲入。
救元补髓汤
治头痛昏愦。心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此方救之。
熟地(五钱) 人参(三钱) 当归(三钱) 紫河车(一钱) 茯苓(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 枣仁(一钱五分炒研) 熟附(五分) 鹿茸(一钱) 五味子(七粒)
加桂圆肉五枚。水二钟。煎服。
醒迷汤
治头痛厥逆。痰聚胞络。目定口噤。手足冷过肘膝。阳气虚寒者宜之。
人参(三钱) 白朮(二钱土炒) 当归(三钱) 茯苓(一钱) 白芍(一钱炒) 半夏(一钱) 杜仲(二钱炒) 陈皮(八分) 枣仁(一钱炒研) 炙甘草(八分) 川附子(五分)
加大枣三枚。煨姜三片。水二钟。煎服。
普济消毒饮
治大头天行。红肿壮热。口渴脉有力等症。此方主之。
黄芩(五分酒炒) 黄连(一钱酒炒) 人参(一钱) 橘红(五分) 元参(五分)
生甘草(一钱) 桔梗(一钱) 鼠黏子(八分炒) 柴胡(五分) 薄荷叶(六分)
连翘(八分) 板蓝根(五分) 马勃(五分) 升麻(七分) 白僵蚕(七分炒)
上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尽良愈。或加防风川芎当归薄荷细辛。水二钟。煎一钟。食远稍温服。如大便 加酒蒸大黄一二钱以利之。或热肿甚者。以砭针刺出其血。心悟云。体虚加人参五分。又云此症须用贝母。人中黄。荷叶为妙。发颐症倍柴胡丹皮。
喉咙肿痛。倍桔梗甘草。
既济豁痰汤
治头痛厥逆。痰聚胞络。目定口噤。手足冷不过肘膝。阴虚有火者宜之。
生地(三钱) 白芍(一钱炒) 茯神(三钱) 钩藤(三钱) 丹皮(一钱五分)
当归(二钱) 柏子仁(二钱) 枣仁(二钱炒研) 龟版(四钱)
竹沥十匙。水二钟。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