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症会心录
简 介:《杂证会心录》是清代汪蕴谷编写的一本临证综合类中医文献,成书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1936年由杭州三三医社辑入《珍本医书集成》。
作者:清.汪蕴谷编
共 41 章节 6.25万+字数

妇人杂症
  落三月胎论
  今夫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二气交感。凝结成形。自有造化之妙。原从虚无中来也。内经云。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考之经旨。妇人有孕。又当责在少阴。须逐月养胎。冲任坚固。以保无虞。何至未足月而半产哉。第其间情欲感触。胎落者有之。思虑过度。胎落者有之。
  跌扑损伤。胎落者有之。破胆惊心。胎落者有之。此亦有所因而动。无足怪者。独叶孕三月。兢兢自持。至期必动。医家非凉血则固气。非升举则利气
  百药不效。其胎必堕。皆由易于受而后易于堕也。而堕之之故。果安在哉。
  盖胎系于脾。而根于肾。一年而屡孕者。相火之有余也。三月而屡堕者。相火之过旺也。屡堕而不先不后者。脾土主有信也。缪氏谓三月阳明脉养胎。其人脾土素弱。而相火摇摇。风木侮之。无故自落。岂寻常意见所能补救者耶。必也戒怒以舒肝。却虑以安脾。节欲以养肾。然后用先君子猪肚丸药。清相火以实脾土。土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气自固。不必虑难安易落之胎矣。虽然。药宜服于未孕之先。莫迟服于已孕之后。所谓未雨绸缪。不治已病。治未病也。若巢氏以三月属手少阴脉养胎。虽雄鸡汤可用。而药进不验。书其可尽信乎。余熟思之。土生万物。补脾尤急。土载万物。养胃为先。从冲任为受孕之原。亦必脾肾双补而更有益。何也。无形之土。能生无形之水。水壮相火亦静。三月易落之胎。变为足月而产矣。且胎落在单月居多。单为阳数。三月又属老阳之数。其人肾阴既亏。脾土既弱。
  相火又盛。肝木易泄。值此三而九之之候。阳数过亢。阴液受耗。脾中之血。
  亦复消灼。似难保其根深而蒂固。况庸手更不谙脾为生血之源。肾为立命之根。而徙泥当归之辛。杜仲之温。艾叶之热。以安胎散为神方。而坚守之。遂深信胎无不安也者。岂其然乎。
  症无剩义。笔有余妍。缪氏之说。得此更明。
  约齐猪肚
  元参(二两酒蒸) 苦参(二两酒蒸) 丹参(三两) 山药(三两炒) 谷芽(二两炒)
  扁豆(二两炒) 石斛(二两) 白芍(二两酒炒) 芡实(二两炒) 莲肉(二两去心炒)
  南沙参(四两) 锅焦米(二两) 茯苓(二两人乳拌蒸) 人参(三两切片研末另入) 甘草(一两五钱蒸)
  用雄猪肚一具。将药装入。蒸熟捣烂。焙干为末。炼蜜为丸。每早白滚汤下五钱。猪肚先用水酒洗净。装药。
  雄鸡汤
  妊娠三月为定。形有寒。大便青。有热小便难。不赤即黄。卒惊恐。忧愁嗔怒。喜顿仆。动于经脉腹满绕脐苦痛。或腰背痛。卒有所下。宜服此汤。
  雄鸡(一只治如食法) 黄芩 白朮 生姜(各一两) 麦冬(五合) 芍药 人参 茯苓甘草 阿胶(各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上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鸡减半。出鸡。纳药汤中。煮取一半。纳清酒三升。并胶煎取三升。分三服。一日食尽取效。
  子痫
  窃怪子痫为病。古人谓之风痉。印定后人眼目。牢不可破。害人不浅。即令柔痉所发。原属大虚。并非外风中入。张景岳于此症议论畅快。辨之甚悉。
  医人熟读。胸中变化。用之以治子痫也。又何不可哉。夫妇人有孕之后。冲任血养胎元。致肝少血而木火动。摇摇靡定。风象生焉。其症目吊口噤。角弓反张。流涎昏迷时作时止。知内伤之痫象同。而非厥也。俗医以为外入之风。真属聋聩。试问风入皮毛。则当恶寒发热。何表症未见。而厥少之症迭出。是无孕安然。有胎反病。风果如是耶。症亦无恙耶。真令人不解也。余审其病情。无非肝肾阴虚阴虚则血燥。血燥则筋失所滋。强直反张。有似于风。而实非风。即风亦属内动之风。而实非六淫之风也。故胎在母腹。阴血愈耗。虚火愈炽。经脉空而为火所灼。致精不能养神。柔不能养筋。而如厥如癫。神魂失守。复又误投外风之药。变症多端。岂非病者之厄哉。且痫与厥症相似。而实非厥。则终朝昏愦。痫则或有醒时。厥则昼夜无声。痫则忽然叫喊。厥回身寒热。痫醒口流涎。其见症之不同如此。而临症安可不细察耶。是以治痫之法。有在阴在阳之别。阴虚养阴阳虚者养阳。庶阴液足而真气回。木火藏而虚风定。子安母亦无不安矣。然考之古方。有羚羊角散。以为治子痫之圣药。不知亦错认此风为外入之风。而药多不合。
  惟羚角一味。入肝舒筋枣仁当归补肝益血。与症相投。奈内有防独。则耗真元。又有薏苡。则下生胎。古方其可轻用乎。呜呼。学古不化。则生人者反杀人。方书尽信。则去疾者反增疾。真纸上谈兵。托诸空言。不能见诸行事者也。
  见得明。说得透。灶下之妪。亦当领会。
  羚羊角散治妊娠中风头项强直筋脉挛急。言语蹇涩。痰涎壅盛。或时发搐。不省人事。谓之子痫。
  羚羊角 独活 枣仁(炒) 五加皮(各八分) 苡仁 防风 当归 川芎茯神 杏仁(各四分) 木香 甘草(各二分)
  加姜三片。水煎服。
  宁神养荣汤
  治妊娠气血两虚。因而卒倒。或时心神溃乱。恍忽昏运。此方主之。
  归身(二钱) 人参(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茯神(一钱) 远志甘草汤炒一钱)
  熟地(二钱) 白芍(一钱炒) 白朮(一钱土炒)
  加桂元五枚。水一钟。煎八分。食远服。
  产后泄泻
  产后泄泻一症。有外因食滞是也。有内因脾肾虚是也。夫胎系于脾。脾中之血。为胎所耗。产后脾土失健运之常。复又食物无节。生冷不慎。致中焦不化。而噫气嗳腐。腹中肠鸣大便下泄矣。体实辈用平胃散加减。在一二剂之间。不可多进也。体虚辈平日脾土薄弱。产后更弱。而夹食不消者。用长生活命汤投之。百试百效。设纯用楂朴槟卜之属。耗其真元。其人必死。
  此治外因者也。若内因伤在脾肾。最为产后之恶症。盖脾司仓廪。后天根本。生血液以灌溉四脏。如脾中血虚而生火。则暴注下迫。疾走大肠。如脾中气虚而生寒。则营运失职。完谷不化产后气血内空。食饮入胃。不能变化精微。升清降浊。而时时频泄。未免下多阴亡。泄久阳亡之患矣。至于肾为生气之原。命火能生脾土。为人生立命之根蒂。产后去血过多。则伤肾中之阴气。因血耗则伤肾中之阳。阴虚者。火必刑金。上逆作咳。肺虚热移大肠。下通作泄。医家不知有肾阴亏虚泄泻之症。一味补土。未见奏功。若误认夹食。更为医中之庸者矣。盖阳虚泄泻。必命火衰微。己土不生。而真气不固。非如阴虚有火者。脉细数面赤口渴为异也。况阳虚脉必细迟而微。或空大而虚。面色惨淡。手足冷浮肿。自有症脉虚寒之真象。医家宜细心体会者也。治脾阴虚而有火者。嘉禾饮为必用之药。脾气虚而无火者。六君子汤为必用之药。肾虚而有火者。六味加人参汤为必用之药。阳虚而无火者。八味加人参汤为必用之药。倘服此而泄泻不止四神丸用参汤吞下。更为治泄之神丹。再用枯矾附子五倍子研末。和面人唾作饼。
  贴脐中。无不立验。此治内因者也。内经曰。肾者胃之关。又曰肾主开阖。开窍于二阴。治脾泄者。亦宜治肾。况肾泄乎。补脾不如补肾之说。亦未之闻乎。
  内因外因。分开两门。又处处提出产后与平常泄泻不同。精义不磨。
  平胃散
  苍朮(五斤泔浸七日) 陈皮(三斤去白) 浓朴(三斤姜汁炒) 甘草(十二两炙)
  上共为末。白滚汤调服三五钱。
  长生活命饮
  (见燥症门)
  嘉禾饮
  苡仁(二钱) 扁豆(二钱炒) 丹参(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 白芍(一钱炒) 山药(一钱炒) 谷芽(一钱炒) 沙参(一钱) 人参(一钱) 石斛(一钱) 陈皮(八分) 神曲(八分) 半夏曲(八分) 莲子(七粒去心炒) 甘草(五分) 黑枣(三枚)
  水煎服。
  六君子汤
  (见中风门)
  六味汤
  八味汤
  (均见审虚虚门)
  四神丸
  破故纸(四两炒) 肉豆蔻(面裹煨) 五味子(各二两) 吴茱萸(一两汤炮炒)
  上为末。用大枣百枚。生姜八两煮烂。取枣肉捣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或食前淡盐汤或滚汤下。
  产后血晕
  产后血晕。有虚实之各异。实者瘀血之假实。而虚者气血之真虚也。夫血由气化。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阻。是血随气流转者也。胎下之后。阴血暴行。气分骤亏。失于运动。故将下未下之血。停蓄成瘀。上冲胸腹作痛。斯时头目掉眩。迷乱心神。眼前生花。剧则人事昏愦。牙关不开。外治或烧漆器。或熏醋炭。内治宜生化东加失笑散。体素阴虚者。加童便。体素阳虚者。肉桂体虚甚者。加人参。世俗惑于用参瘀反不行之说。印定后人眼目。不敢轻用。致元气下陷而脱者多矣。此假实之症也。若去血过多。气孤无偶。察其外症。眼合口张。面白手撒。气出多而入少。手足冷厥逆。冷汗自出。脉细如丝或浮大无根。此肾气不纳。而肺气不主。根本摇摇。气虚欲脱之象也。治宜血脱益气
  阳生阴长。用人参两许。而以归地姜附佐之。庶可救垂危于欲绝。此真虚之症也。要之实中有虚。瘀去而真虚自现。
  虚中更虚。血枯而真气亦离。切勿信古载牡丹夺命等方。以散血而损人命也。医家其慎诸。
  晕因于血。血之瘀。气之弱也。粗工熟能察此。惟先生言之凿凿。
  生化汤
  当归(五钱) 川芎(二钱) 炮姜(一钱) 甘草(五分炙) 桃仁(十粒去皮尖双仁不用)
  水二钟。加酒少许。煎好温服。
  失笑散
  蒲黄(拣净) 五灵脂(拣去砂石等分俱炒)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酒煎热服。
  参附回生汤
  治产后气血暴去过多。急用此方。
  人参(三钱) 熟地(三钱) 当归(二钱) 炮姜(一钱) 附子(一钱) 白朮(二钱土炒)
  陈米炒熟。水煎服。
  产后发热
  产后发热。有内伤。有外感。有瘀血。有食滞。症各不同。脉亦迥异。医家宜详辨之也。盖外感发热。因产后空虚。
  风寒乘虚而易入。其症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紧而数。用表药一二剂可愈。若感时令疫热之邪。寒短热长。头痛身痛。口渴谵语脉浮数。或细数。用扶正逐疫药治之。然所发与血虚发热无异。但此时必疫邪盛行。或为他入传染。或因未产之先。症虽有别。而救元则一也。若有瘀血不行。阻塞气道。或腹中作痛。或经络作肿。亦大发热。其脉芤数。宜去瘀生新药治之。若有食滞发热。必呕吐嗳腐。腹痛泄泻。
  脉大而滑。宜消导药治之。若下血过多。孤阳无偶。浮越于外。壮热不退。烦躁不宁。谵语不休。汤饮不绝。脉浮大空数。宜大补气血药治之。古人有言。
  产后伤寒。三阳症恶寒发热头痛。毋认为伤寒。太阳症发热头痛乍寒乍热。或兼胁痛。毋认为少阳症。潮热有汗。大便不通。毋认为阳明症。盖由气血两虚阴阳不和。而类外感。且产后发汗。汗发则虚。而祸至矣。产后伤寒三阴症。腹满咽干大便实。勿专论为太阴症。口燥咽干。勿专论为少阴症。又汗出谵语便秘。勿专论为胃中有燥屎宜下。数症多由劳倦伤脾。运化艰难。气血枯竭。肠腑燥渴。乃虚症类实。所当补者也。夫产后之热。
  气血两虚者居多。药宜甘温。阴虚生热者。或有药宜壮水。丹溪大补气血之论。不可泥。丹溪大补气血之论。正可法也。先君子治产后壮热发狂。持刃杀之。用附子一枚。人参一两。童便一杯。一剂霍然。甘温能除大热也。余治侄女产后阴虚发热口渴面赤。六味东加童便一剂。成功壮水之主。以镇阳光也。即如产后感风寒。染时疫而发热。亦必以养正为主。盖正旺则邪不攻。而自走矣。至于仲景论产后有实症。必其人体实脉实。邪可攻者攻之。若其人体虚脉虚。而复又攻之。则杀人之祸。在于反掌间矣。医可不自惕欤。
  产后发热。用药专以温补为主。亦非确论。大约产后之热。宜从阳引阴。反佐从治者居多。以阴血骤亏。孤阳外越。非大温大补。则虚火不藏。所谓甘温能除大热是也。倘其人阳有余而阴不足之体。一遇产后发热。泥于甘温退热之法。姜桂参附多进。阴益亏而火益炽。热愈不退。宜从阴引阳。壮水正治。方可取效。古人谓芍药酸寒。以为产后忌药。而仲景谓阴气散失。
  正当用之。真知阴可维阳。水可制火者也。总之人生属阴阳互根。不可偏胜。一味温热。知有阳而不知有阴矣。
  条分缕晰。着法立方。真是长沙复出。
  六味汤
  (见审虚实门)
  人参当归散
  治产后去血过多。血虚则阴虚阴虚子午不交。非大补真阴。填实下元。不能挽回垂危于欲绝。第阴血暴脱。真气上越。草根木皮。一时难生有形之血。不若重进参附归地。及鹿茸河车之属。急生无形之气。
  且同类有情血肉为补。庶无根之焰。渐渐归原。而相传之官。清肃下行矣。
  倘恶露未尽败血停凝。上熏肺金。亦令人喘。须进人参生化汤逐瘀于补元之中。元气回而瘀血通。间有得生。未可知也。若其人平素原有哮喘之疾。因胎下偶受外风。旧疾亦作。宜金水六君煎主之。难经曰。呼出心与肺。
  吸入肾与肝。今产后呼出多而吸入少。卫气无主。大补犹恐不回。而医家不悟。仍以表散之药投之。以迎合病家之意。是耶非耶。
  凡喘症虚多实少。况属产后。而喘忽发。虚耶实耶。庸工何不察也。
  人参生化汤
  人参(三钱) 当归(五钱) 川芎(二钱) 炮姜(一钱) 甘草(五分炙) 桃仁(十粒去皮尖)
  水二钟。加酒少许。煎一钟温服。
  金水六君煎
  熟地(三五钱)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半夏(三钱) 陈皮(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炙)
  水二钟。姜五七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产后腹痛
  大凡腹痛者。皆责在脾土。而产后耗脾中之血。非大补脾元。难以生阴液。
  而定痛者也。第痛有虚实寒热瘀血之不同。而用药迥别。苟非察脉辨症。
  细心体会。未有不杀人于反掌间者矣。夫痛之生也。喜按为虚。拒按为实。
  喜热饮为寒。喜冷冻饮料为热。而瘀血之痛。则按之为更甚。勿以通则不痛之说。遂谓产后逐瘀为第一义也。盖脾主血而生血养胎既虚在先。胎下复虚在后。脾元不运。痛而面赤口渴潮热大便秘。按之稍定。脉细数等症。无非阴亏而火动。治宜芍药甘草汤。加丹参沙参熟地当归之属投之。自然阴血生而虚火静。营卫调而痛亦止矣。若脾脏虚寒。气不营运。痛而面青
  曰手足冷。冷汗出大便泄。按之稍定。脉细迟等症。无非阳虚而火衰。治宜六君合生化汤。加桂附投之。自然元阳回而真气复。营卫调而痛亦止矣。
  倘瘀血内蓄。积块未消。伤在冲任。脐之上下。乃二脉所由之道。瘀血塞而不行。冲任虚而受困。按之疼痛。虽实也。而实中挟虚耳。治宜生化汤除瘀生新。俾瘀从旧路下走。腹痛亦可止。若一味逐瘀。而罔顾元气。将见攻愈急。而痛愈甚。正愈亏而瘀愈阻。瘀愈阻而药愈乱。变症百出。岂能保全乎。
  临症者。宜视其人平素体气壮实。用生化东加延胡丹参。莫不应手取效。
  视其人平素体虚。用生化东加人参桂附。气壮易动。此万举万当之法也。
  又有小腹有块作痛。名曰儿枕。宜补中逐瘀可也。旧血须当消化。新血亦当生养。如专主攻旧。新亦不宁矣。张景岳云。子宫蓄子既久。忽尔相离。血海陡虚。所以作痛。胞门受伤。必致壅肿。所以亦若有块而实非真块。肿既未消。是以亦颇拒按。但宜赡养其脏。不久即愈。景岳之说。深合病情。可见少腹之痛。与脐上之痛。部位虽不同。而瘀血为害。则一也。补中之消。消中之补。并行不悖。斯为医中之良手矣。设无血块。但小腹作痛。按之少止。此属血海空虚。生化东加熟地肉桂。取效亦甚速也。内经曰。腹为阴。阴中之阴脾也。治腹痛者。其可不知温养脾土而生阴血耶。
  产后腹痛主温养脾土而生阴血。非泛论腹痛。真产后腹痛之论也。
  十全大补汤
  (见盗汗门)
  参归生化汤
  (见产后喘门)
  四物汤
  熟地(三钱) 当归(三钱) 白芍(二钱炒) 川芎(一钱)
  水煎服。
  六君子汤
  (见中风门)
  补中益气
  (见暑症门)
  八味地黄汤
  (见审虚实门)
  芍药甘草
  白芍(五钱炒) 甘草(一钱)
  水一钟。煎八分服。
  定痛
  治产后恶血不止腹中作痛
  当归(四钱) 白芍(三钱炒) 肉桂(五钱)
  加姜五片。水煎服。
  产后呕吐
  呕吐有虚实。而产后之呕吐。虚者十居其九。医家不从症脉详察。而混以寻常止呕定吐之法投之。则杀人之祸立至。虽有良工补救。亦无如之何矣。夫产后脾胃必亏。因去血过多而耗伤也。脾胃虚而热。则食入即吐。脾胃虚而寒。则食久反出。然亦不可拘也。倘其人平素脾元大虚。加之产后气血。脾阴枯而胃阳败。忽然食入即吐。全不纳谷手足冷。冷汗出气促不接。脉悬悬如丝。如此危症。乃胃绝之候也。而遂谓其暴吐为有火哉。即令呕吐酸味。虽属有火。而产后吐酸。多责在胃寒。必须切脉之迟数。或有力。或无力。然后虚实可分。如有火而吐者。宜扁豆谷芽沙参丹参石斛陈壁土之类主之。如无火而吐者。宜人参白朮茯苓黑姜肉桂炙甘草之类主之。薛氏法最良也。虽然。肾者胃之关也。脾胃之病。必推原于肾。肾气壮则水谷入。胃散精于肺。而变化精微。肾气亏则完谷不化。阳火衰弱。而不生脾土。幽门少运动之机。下不通而势必上逆矣。又有肾阳无根。内真寒而外假热。虚火上冲胃口。呕吐不休者。非附子理中汤。八味地黄汤。重加人参引火归原。而吐未必定也。或者谓败血散于脾胃。不能纳水谷而生吐逆。此说亦中病情。第败血之阻。由元气之亏。非生化汤。则二陈东加人参泽兰叶丹参之属进之。数剂可愈。若用藿香砂仁延胡等药。一味破气。正气转伤。非其治也。大约吐而轻者。救在脾。吐而重者。救在肾。舍此他求。岂足谓之善医产后者耶。
  症不因产后而生。固可以杂症之法治之。症既因产后而生。亦混投寻常之法。非治也。此呕吐又以救脾救肾为主。
  八味地黄汤
  (见审虚实门)
  二陈汤
  (见眩晕门)
  附子理中汤
  (见审虚实门)
  生化汤
  (产后血晕门)
  加减四君汤
  治脾虚产后呕吐。
  白朮(二钱土炒) 炮姜(八分) 炙甘草(一钱) 人参(一钱) 炒陈米(五钱)
  吐甚者加附子。(八分)水煎服。
  产后不寐
  产后不寐一症。由于气血大亏。阴不维阳者居多也。夫卫气日行于阳则寤。夜行于阴则寐。凡人将睡之时。必阳引而升。阴引而降。阴阳相引。然后呵欠乃作。渐入睡乡矣。今胎下而血骤脱。阳浮于上。不入阴而常留于阳。
  是以达旦不寐。烦躁出汗面赤口渴等症迭见。而医家之治此者。其法果何在哉。盖壮水则火熄而神安。益阴则血足而心宁。六味归芍汤。加童便人参。无不应手取效。若心肾不交。神志恍惚。补心丹加减。亦为合法。倘血去而孤阳浮越。营卫偏胜。终夜不眠。宜归脾汤人参养营东加减。方为尽善。大抵阴虚不寐。阳药不宜轻投。阳虚不寐。阴药岂宜混施。必须察脉辨症。心灵会悟。勿泥呆法者也。此外血块痛而不寐者。治在血也。血行而痛定。可以安卧矣。兼食滞而不寐者。治在食也。食消而痛止。可以安卧矣。
  兼时疫而不寐者。治在疫也。疫退而热解。可以安卧矣。兼疟痢而不寐者。
  治在疟痢也。疟痢止而神敛。可以安卧矣。张景岳云。心藏神为阳气之宅。
  卫主气司阳气之化。凡卫气入阴。则静。静则寐。正以阳有所归。故神安而寐也。又心为事扰。则神动。神动则不静。是以不寐也。故欲求寐者。当养阴中之阳。及去静中之动。则得之矣。彼产后阴血亏而阳火动。非纯静之药。
  无以制其炎炎之势。虽欲高枕而望其酣睡也。不亦难哉。
  产后去血必多。治主纯静之药。以镇动阳。阳不浮越。得其所归。则神安而寐。
  六味归芍汤
  (见中风门)
  补心丹
  (见不寐门)
  归脾汤
  (见中风门)
  人参养营汤
  (见中风门)
  产后大便不通
  大便不通。在杂症有阳明实热之积。有肠胃瘀血之阻。而在产后。则责在气血之虚也。夫阴血骤脱。气亦骤亏。少阴失开阖之令。大肠少津液之润。
  是以秘结不解。医家不穷其原。急用硝黄巴牛等药。求其暂通。取快一时。
  因而重虚其虚。元气更受耗伤。缓则复秘。而变胀满。速则亡阴而致虚脱。
  甚可悯也。夫产后空虚。新血未生。元气未回。幸得后门坚固。旬日未解。亦自无妨。虽有涩滞。当从缓治。宜用生化汤。加人乳肉苁蓉以润枯涸。倘气因血耗。传化失职。宜用八味东加人参肉苁蓉。以助真气。无不应手取效者也。古人有言。产后大便日久不通。由血少肠燥。参乳汤多服。则血旺气顺。自无便涩之病。真先得我心之同者矣。盖阴血干燥。须俟地道升。而天气降。元气衰弱。更待真阳复。而真阴生。此自然之道也。不然。徒知推下一法。而漫无变计。不亦为古人所讥谓之矢医耶。
  通以治塞。印定庸工眼目。得此可唤醒其梦。
  生化汤
  (见产后血晕门)
  八味汤
  (见审虚实门)
  参乳汤
  (见燥症门)
  产后变痉
  痉分刚柔。虚者十居六七。而产后之变痉。则无不本于气血大亏者也。当胎下之后。血去过多。阳孤无依。斯时类伤寒三阳症而实大异。类伤寒三阴症而实不同。医家不察脉辨症。始进表汗之剂。继投攻下之药。亡阴亡阳。致气愈虚而血愈耗。筋脉失于荣养。燥极生风。反张强直。口噤拳挛。险症迭出。而命难全矣。夫血液枯涸。大伤冲任二脉。而督脉在背。亦少柔和。
  因产后而重虚其虚。反有类伤寒太阳发痉之大实症耳。治法责在肝肾
  阴阳两救。阴虚人参六味汤。阳虚者加参生化汤。或十全大补汤。大剂投之。俾真气流转。精血相通。筋脉得以滋润。而恶症始退。内经曰。阳气者。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产后亡血。而又误汗。误下亡阴。而又亡阳矣。可笑庸手复认作伤寒之症。误治错中之错。杀人之祸。可胜言哉。且伤寒汗下过多。亦变发痉。并宜大补气血为主。则产后大补气血。更无疑矣。若不因药误。初病即汗出不止而发痉者。乃阳气顿虚。腠理不密。津液妄泄。急用人参养营汤。加附子主之。丹溪曰。产后不论脉症。当以大补气血为主。若产后而变痉症。空虚极矣。舍大补而何所取哉。
  痉病多因误汗误下。虚虚之祸。谁实致之。然则实病或侪伍可疗。虚症须参问医王。
  六味汤
  (见审虚实门)
  加人参生化汤
  (见产后喘门)
  十全大补汤
  (见盗汗门)
  人参养营汤
  (见中风门)
  产后瘀血流注经络
  今夫血主于心。资于肾。藏于肝。统于脾。而阳明又为多气多血之海。下通冲任。为女子月事。应时而下。受胎之地也。叶孕之后。禀赋虚而肝肾亏。一身气血仅仅养胎。及产后血泄过多。气因血耗。不能逐瘀下出。反流注经络。阻塞关节。斯时恶寒发热。或肿或痛。医家不明其故。概以风寒停滞目之。药非表散。即是消导。岂知血因散而益亏。气因消而益弱。变症多端。而病势危矣。余每遇此症。急进十全大补汤。大培气血。俾脉中脉外。营卫之气。得以通畅流行。而在经在络。蓄积之瘀。不待攻逐而从外自走。成脓而溃者有之。故道而出者有之。十可保全三四。若一味逐瘀。不救根本。如木香流气饮。回生丹之类妄投。未有能生者也。即体气稍实。而产有此症。法宜攻补兼施。或先补而后攻。或先攻而后补。是在临症之权衡也。盖血随气而至。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阻。欲求其故。可不急急于救元而加之意哉。且恶露而流注于腰臀腿足之处。漫肿结块。宜内服参归生化汤。以散血滞。外用葱熨患处。以消积瘀无缓也。憎寒恶寒阳气虚也。日晡内热阴血虚也。饮食呕吐。胃气虚也。食少体倦。脾气虚也。四肢逆冷。小便频数肾气虚也。阳虚补阳十全大补汤。加鹿茸河车。阴虚补阴。四物东加人参白朮胃虚益胃。六君子东加炮姜脾虚则补脾。补中益气东加茯苓半夏肾虚则补肾。八味地黄东加菟丝子益智仁。此万全之法也。内经曰。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今瘀血不从。而逆于腠理者。其为营气不从。乃此症之确据乎。
  此症人所难晓。每以产后血虚混之。即知之而亦无此透彻。
  十全大补汤
  (见盗汗门)
  参归生化汤
  (见产后喘门)
  四物汤
  (见产后腹痛门)
  六君子汤
  (见中风门)
  补中益气
  (见暑症门)
  八味地黄汤
  (见审虚实门)
  辨胸胁痛后临经变症
  病本肝肾之阴亏。冲任之脉弱。血海空虚。虚火内发。瘀血阻塞。致肝火挟冲任二脉而上逆。胸胁胀痛。医投利气胸胁之痛减。非痛减也。利气而火暂降。在腹而胀痛矣。医又投利气腹中之痛减。非痛减也。利气而火暂降。
  在少腹而胀痛矣。医再投利气而痛减。非痛减也。血室为利气药所耗。血随气下。而月事亦动。变症百出矣。夫肝主藏魂。少腹乃肝之部位与冲任及阳明相照应。阴血既行。虚火更炽。复鼓动阳明之火。乘灼胞络。故忽然厥逆。目定神昏。见鬼谵妄。诊其脉不急数。观其症不发热。非外入之疫邪。
  实神魂之离舍。皆由初治不得其法耳。伤寒论曰。妇人中风发热恶寒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与此病临经谵语相同。岂非阴血亏而虚火为害哉。第时疫乃外邪。有虚而有实。临经乃内发。有虚而无实。彼外入者。促景犹谓无犯胃气。及上中二焦。况内发者。更属大虚。阴血阳气。万万不可耗矣。初病用逍遥散。无后来之变症也。救逆仍用逍遥散
  加枣仁丹参麦冬杜仲之属。舒肝木而益阴血也。若误认风痰食滞为治。
  气血愈耗。不亦犯内经厥逆连脏之旨耶。
  认定热入血室为主。故头头是道。
  附案
  一妇人年二十一。庚午夏六月望日。胸胁胀痛。医用二陈加延胡川楝香砂黑姜之属。胸胁之痛。走入脐上痛矣。又进前药。脐上之痛。走入少腹痛矣。仍进前药。少腹痛减。是夜经动不多。人事昏沉谵语见鬼。延余诊视。其脉右手细弱。左手弦细。全不知人事。舌常伸出。大便不解。本家疑为时疫。医家疑为停食。莫知所从。余曰。此肝肾素虚。血海有瘀未行。
  致虚火冲逆胞络。而为厥逆之症。与时疫经期适来适断同也。法宜补阴血之剂。重加当归以通血室。加童便以降虚火。两剂。月事大行。大便亦下。神识清爽。霍然愈矣。盖其人前月经期十日而动。乃半产也。不慎调摄。虚中挟瘀。至此月临经时欲动未动。火逆昏迷。如有邪祟。而庸手不识初药破气耗血之误。反谓为食阻。为风痰岂不悖哉。岂不可畏哉。
  逍遥散
  (见眩晕门)
  阴吹
  阴吹一症。古书不多见。惟张长沙金匮要略云。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发煎导之。夫阴器属厥阴部位。精窍通冲任之脉。尿窍通小肠之路。气道不从此出。安得有声而喧。盖由肝肾亏于下。肺气亏于上。致阳明胃气。不能鼓舞上行。而亏于中。下走阴器。直入精窍而出。岂同大肠矢气。经谓浊阴出下窍者可比耶。尝见虚损之辈。久咳经阻。胃气不升。往往多有此患。以言乎肾。则气不摄可知。以言乎肝。则气不平。可知。以言乎肺。则气不主可知。是以上咳下吹。气窍相通。阴器隐隐而有声。足见精血之亏。元气之弱。根本摇摇矣。夫阳明为多气多血之海。与冲任血海之脉。
  同气而相应。下为经而上为乳。变化取汁。血气之实也。喧闻户外。胃气之虚也。魏氏云。谷气之实。其实胃中正气之衰。斯言极中长沙之秘旨。如必谓谷气实。而引导浊气。从大肠出。纵胃气下泄。必由浊道而不致干乱清道。是错认溺窍为病也。第胃气下泄。前阴之膀胱何异。下泄后阴之大肠而终无补于病情。岂仲景当日之深意哉。且肾主开阖。为生气之原。阴器属肝。主疏泄之令。今胃气下走。岂寻常之药。可以奏功。必须培补肝肾。以固肺金。生精益血。以助真气。若阳分多亏。补中归脾之属可投。阴分多亏。
  六味左归之属可用。阴阳两亏。八味右归之属可服。耗气败血之药非其治也。倘不咳而窍有声。较咳而窍有声者为稍轻。逍遥六味。皆合法也。虽然。膀胱有下窍而无上口。胃气何由下泄。其从精窍而来。不待辨而自明。
  男子从无。妇人常有。无非窍空而妄泄。况谷道后通。而前阴之吹者有之。
  谷道后秘。而前阴不吹者有之。谷气实。胃气安得下泄。仲景发煎导引之法。其说似属难明矣。即令胃气从溺窍下泄小便当随气而共出。何吹时惟有声而无溺。则溺窍而来之说。更属无据。要之胃气者。乃水谷之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与肾中生气而互根。得毋因其人水谷之真气衰弱。而以脂膏益血之品。从阴引阳。填补冲任。不使气陷于子宫。直走精门。未可知也。
  阴吹一症。人但知气从下泄。而昧于出自何窍。拘泥长沙之文。未有畅发其因者。先生为之条分缕析。可振聋聩。非三折肱良手。安能搜此精义。
  补中汤
  (见暑症门)
  归脾汤
  (见中风门)
  六味汤
  (见审虚实门)
  左归汤
  (见失荣门)
  八味汤
  (见审虚实门)
  逍遥散
  (见眩晕门)
  右归饮
  熟地(二三钱加至一二两) 山药(二钱炒) 杜仲(二钱姜汁炒) 枸杞子(二钱)
  肉桂(一二钱) 川附子(一二三钱) 山萸肉(一钱) 甘草(一二钱炙)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