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汇补
简 介:全书8卷。每卷一门,分为提纲门、内因门、外体门、上窍门、胸膈门、腹胁门、腰膝门、下窍门等八类,每门罗列相应的若干病证。每病证之下按大意、内外因、外候、脉法、治法、用药、选方排列,分别述论,其内容包括内科各种病证及部分五官等疾患。该书作者撷采古人的论述及经验,去芜存菁,条分缕析,并补入自己的见解及经验体会。因此。本书堪称博而不滥、广而有约、述而有作的一部启迪后学的好书。本次整理是以清光绪简玉山房刻本为底本,对原书的目录给予了重新编排,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很适合广大中医药人员和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者阅读。
作者:清·李用粹编
共 83 章节 20.96万+字数

卷之三 外体门 发热
大意
经曰。阴虚则发热。此一端也。其他除外感客邪之外。有劳力劳色。气郁火郁。伤食伤酒。挟瘀挟痰。疮毒虚烦。皆能发热。宜熟辨之。(汇补)
内因
阴虚而阳气偏胜则发热。阳虚而下陷阴中亦发热。(东垣)
外候
五脏发热。各有其状。以手扪之。轻举则热。重按不热。是热在皮毛血脉间也。重按则热。轻举不热。是热在筋骨间也。轻手重手俱不热。不轻不重乃热者。是热在肌肉间也。肺热者。热在皮肤。日西尤甚。洒淅喘咳
心热者。热在血脉。日中则甚。心烦掌热。脾热者。热在肌肉遇夜尤甚倦怠嗜卧。肝热者。热在筋肉。寅卯则甚。筋缓善怒。肾热者。热蒸在骨。夜半尤甚。骨蒸如苏。(东垣)
郁火发热
郁火发热。左关弦数有力。或缓弱有力。肌肉如火。筋骨如烧。扪之烙手。或昼夜不减。或夜分即热。天明暂缓。其热必手足四肢更甚。缘脾主四末。热伏地中故也。此症亦有因血虚而得者。亦有胃虚过食生冷。阴覆乎阳。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者。宜用火郁发之之法。火郁汤主之。(准绳)
阳郁发热
阳郁发热。由劳役饥饱失宜。其潮热宛类瘵疾。日出气暄则热。天阴夜凉即缓。六脉弦数。宜补中益气地骨皮。或逍遥散。(汇补)
骨蒸发热
四肢蒸灼如火者。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诸阳之本也。两阳相搏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则止耳。如炙如火者。当肉烁也。(素问)外候口干体瘦。食少懒倦。遇夜尤甚
平旦不觉。宜秦艽鳖甲散主之。(汇补)
内伤发热
内伤饥饿劳倦发热。六脉微弱。或右手大三倍于左手。按之无力。懒言自汗。浑身酸软。甚至肌肤壮热目赤面红。谵语烦渴。日夜不息。身不恶寒。为血虚发热。虽像白虎汤症。而脉不长实。宜当归补血汤。(准绳)轻者头眩倦惰。饮食无味恶寒发热时作时止。下午乃发。手心热而手背不热。所谓阳虚下陷发热也。轻者三发即止。南人呼为劳发者即此。又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一切火症。悉属内真寒而外假热。故肚腹频喜手按。口畏冷物。乃形气病气俱不足也。补中益气汤大剂服之。甚者加附子。若因热而汗下之。立危。(汇补)
阳虚发热
肾虚水冷。火不归经。游行于外而发热者。自汗。不任风寒烦渴引饮。不能下咽。面目俱赤。舌生芒刺。两唇黑裂。喉间如火。两足如烙。痰涎壅盛喘息不宁。脉浮洪大。按之微弱。宜用八味丸导龙入海。所谓踞其窟宅而招之。即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汇补)
阴虚发热
有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或饮食如常头胀时作。脉洪数无力。视其舌。大而色赤阴虚也。当滋真阴。宜地黄汤。若久而盗汗遗精咳嗽毛枯。宜三才丸补水以匹火。是亦壮水之主以镇阳光之义耳。(汇补)
血虚发热
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然亦有阳虚而阴走者。不可徒事滋阴
所以有脱血益气。阳生阴长之法。使无形生出有形来。此千古传心之法。尝见庸流专执四物以争长。此未明大易之义也。(汇补)
痰症发热
痰症发热。向夜大作。天明渐止。必兼胸膈不快。恶心不食。肢倦体瘦。盖痰滞中宫。阻碍升降。故恶心痞闷。
血无所滋。故夜分转甚。津液不化而体瘦。气血阻滞而倦怠。均宜健脾化痰宽中清火。则痰利而热除矣。
如果实痰为患。滚痰化痰二丸。皆可选用。(汇补)
伤食发热
伤食发热。必气口紧盛。或沉伏。头疼呕恶噫气吞酸。胸口饱闷。或胀或痛。手不可按。蒸蒸然热。明知其热在内也。消导则已。(指掌)若兼左脉弦急。又是伤食夹寒。先宜解表。然后消导。如不愈。后变口舌干燥心下硬痛等症。当急攻之。大柴胡汤枳术丸。(汇补)
瘀血发热
瘀血发热。必脉涩漱水不咽。或痰涎呕恶。或两足厥冷。或胸胁小腹急结。或吐红鼻衄。均宜桃仁承气汤下之。(仁斋)
疮毒发热
疮毒发热。饮食如故。日晡寒热。拘急倦怠。脉数而急。须问有无痛处。以验其疮毒之候。治先发散。然后和血。(六要)
作止分辨
外感寒热。齐作无间。内伤寒热。间作不齐。此特论其常耳。(东垣)然外感初起似疟状。发亦作止不时。此邪气尚浅。而未能混淆正气。故乍离乍合。脉必至数有力。仍当解散。更有内伤劳倦。似阳明白虎。发热昼夜不减。此气血两虚。故亦齐作无间。脉必重按无力。仍当温补。(汇补)
昼夜热辨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偏胜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昼则发热烦躁
夜亦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也。(东垣)更有昼热阳虚口中无味。病责之胃。宜甘温补气。暮热阴虚。口中有味。病责之肾。宜甘寒滋阴。(汇补)
三焦热辨
热在上焦。咽干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闭溺赤。(入门)
实热
胸闷恶心引饮便实者。实热也。胸爽而少食自汗短气者。虚热也。(入门)
表里热辨
有表症而身热者。外感表热也。无表症而身热者。内伤里热也。(汇补)
气血热辨
气分虚热者。用甘温以除热。盖大热在上。大寒必伏于内。用甘温以助地气。使真气旺而邪火自熄。血分虚热者。用甘寒以胜热。盖阴火浮于外。必真阴竭于内。用甘寒以补肾。使真水充而虚焰潜灭也。(汇补)
假热有二
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去复来。昼见夜伏。夜见昼止。时节而动。是无火也。热动复止。倏忽往来。时作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又寒之不寒。责肾之虚。寒之不久。责肾之少。方有治热以寒。寒之而谷食不入。此为气不疏通。壅而为是也。(玄珠)有病热脉数。按之不鼓击于指下者。此阴盛格阳。内真寒而外假热。阴症似阳也。病热忽寒。手足俱冷。按之脉来鼓击于指下有力者。此阳盛拒阴。外假寒而内实热。阳症似阴也。(伤寒书)
汇补曰。发热真假。幽显难明。苟不力辨。则刹那生死。能不畏哉。如上所说。深悉玄奥。真化工笔也。然究其参稽之力。非洞晓易义。不能道其只字。要知阴阳虽备于内经。而变化莫详乎羲画。若是则太少刚柔。阴阳动静。乌可不究乎哉。既明太少刚柔。阴阳动静。方知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一切真假逆顺。五脏幽显。无难推测矣。故医易曰。病治脉药。须识动中有静。声色气味。当知柔里藏刚。知刚柔阴阳之运用。
而医中之玄妙。思过及半矣。
脉法
浮大无力虚热。沉实有力为实热。病热有火者生。心脉洪大是也。无火者死。心脉细沉是也。脉盛。汗出不解者死。脉虚身热不止者死。身有热脉涩脉静者。皆难治。
治法
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实热之气。下以折之。虚热之气。温以从之。郁热之气。因其势而发之。假热之气。求其属而衰之。(汇补)
用药
内伤劳役气虚补中益气汤。肝经郁火发热。逍遥散血虚发热四物汤阴虚发热。六味丸。阳虚发热。八味丸郁火发热者。火郁汤。瘀血发热者。当归复元汤伤食发热者。平胃合二陈小柴胡汤
发热选方
补中益气汤 六味丸 八味丸 四物汤(四方俱见中风逍遥散 火郁汤(二方俱见火症) 秦艽鳖甲散(方见痨瘵) 桃仁承气汤(见血症) 二陈汤 滚痰丸 化痰丸(三方俱见痰症平胃散(方见暑症) 枳术丸(方见伤食
当归补血汤黄 (三钱) 当归(一钱) 枣(二枚)
当归复元汤柴胡(八分) 当归 穿山甲 花粉(各一钱) 甘草 红花(各七分) 桃仁(钱半) 酒浸大黄(三钱) 加青皮(七分)
小柴胡汤人参 柴胡(各一钱) 黄芩(五分) 半夏(七分) 甘草(七分)
加姜、枣。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大黄枳壳、浓朴。
白虎汤石膏(三钱) 知母 花粉(各一钱半) 甘草(一钱)
竹叶粳米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